重庆往北,高速路蜿蜒盘旋,途径无数的隧道、桥梁、上坡、下坡。公路两边绿树成荫,拐过一个又一个山坳,一个又一个村庄,4小时后,再过一个小溪,爬一个陡坡,过几户人家,在一阵鸡鸣狗吠中,就可以看到我的家了。
宽阔的公路可以让汽车可以直接到家门口,然而我记忆中的乡村小路却一直萦索我怀。
儿时,家乡的小路,两边总是庄稼和蔬菜。路肩长满青草或者排列着矮小的桑树、柏树或高大的桉树。路是那样小巧和亲切,安静地、温柔地在村子里,承载着乡邻们,抗着梨,挑着装满谷子的箩筐,还有猫、鸡、鸭,和奔跑的狗……路上,洒满了人和畜生的喧嚣。
记忆中家乡的小路,没有青石板或石子之类的铺垫,只有泥巴凹凸不平地铺展延伸。宽处,够两人并行,窄处,需要侧身互让。有时遇见了邻居大叔牵着大黄牛远远地走来,我就慌忙跳到路坎下的菜地里。黄牛性烈,会在猛然间踢人,或者用圆钝的角棒顶人。我清楚地记得,8岁时,一条老黄牛追赶我爷爷,直到将他撞到在地。在父辈们齐声吆喝生和棍棒抽打下,爷爷才幸免受更大伤害,然而他肋骨上却留下了永久的伤痕。对于黄牛,我至今心里还有阴影。
走在上小学的路上,有时一个人,有时一群玩伴。每天来回要走四次。早上上学去,中午回家吃饭,再去,下午放学回家。每次半小时路程。一群野孩子,不安分,走路也是蹦蹦跳跳,或者打水仗,甚至爬树摘桑葚、偷梨子。
那时的稻田,即使是冬季也是水满满的。大家朝田里扔泥块,见水花溅到其他小伙伴身上时,就哈哈大笑,然后转身逃跑……安静的女孩子喜欢看书,却忘记了看路。“噗通”一声跌倒,惹得后面的男孩子起哄,不晓得怜香惜玉。
晴天里,家乡的小路,干白坚硬。而我记忆犹新,心有余悸的是,赤脚奔跑,脚趾撞到凸起的路面,伴随着钻心的疼痛,只见鲜红的血已经浸出了脚指甲,肉皮赫然翻开,自己“哎哦” “哎哦”地叫几声,也就一瘸一拐地继续往前走,绝不会掉眼泪……烈日当头的夏天,孩子们冒着汗,不打伞,不戴草帽。干燥的路面滚烫,四周一遍死寂,不怕热,只怕外婆讲的鬼怪故事——那浓密的树林中是否有幽灵晃荡。
雨天里,家乡的小路,湿滑泥泞。无论春夏还是秋冬,放学的路上都有山里的野孩子。因为穷,不管有多冷,很多孩子都不穿防滑胶鞋。赤着脚,十趾紧抠路面,小心翼翼。虽步履蹒跚,却是吵吵嚷嚷,嘻嘻哈哈。偶有把持不住的,轰然摔倒,泥巴敷在手上,脸上,衣服上,裤子上,狼狈不堪。大笑声中,有人过去扶起。摔倒的若是女生,男生帮扶起后神色尴尬,女生亦腼腆。
悲惨的是,掉到了小河里,河水不深,最多漫过我们的腰。夏天惹得同伴们痴笑还好,冬天里却要倍受寒冷的煎熬。我清楚地记得,有个叫“红儿”的小伙伴,在腊月的一天,天雨路滑,掉进了河沟里,浑身湿透,不断哆嗦。一身水,一身泥,一身寒冷,差不多半个小时才回到家里。在父母激烈的责骂声中,换了衣服再来上学。来上课时,已经是下午最后一节课了。他并没有因此感冒。农村娃,天天走在泥巴路上,接地气,不容易生病,是有道理的。
故乡的乡村路,伴随着我逐步成长。它与镇上的、县上的公路相连,最后与大都市的高速路结为一体,直到把我送离家乡,和我一起玩耍的伙伴们也离开了庄稼,用自己的辛劳在不同的地方收获着更多的财富和追求。我们的距离也慢慢拉开,见面时,只有客套,那些“恶作剧”再也不会回来了。
我大概有15年没见着在沿海城市奋斗的“红儿”了。他生活得很好。他的父母也随他享福去了。他家的房子早已坍塌,只剩下几堵长满苔藓的墙。听人说,他说他老了后会回来的……
因为我们的离开,故乡的路也在慢慢变化,今天,已经面目全非。大人们打工去了,或者如我般在外地安家落户。孩子们在爷爷奶奶的陪同下去镇上上学了,村里的小学校没有了,通往学校的路也被杂草吞噬。曾经被祖辈父辈汗水浇灌的,视为生命的,小路两边的庄稼地早已荒芜,杂草如胡乱的头发在寒风中瑟瑟而立。偶有农人,在一块庄稼地里,背影孤单。
想起家乡的小路,就想起童年,心中就有温暖,有不舍和怀念,以及由此而来的惆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