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丨大胯
写在前面的话
在原始社会,两只猴子看见同一只香蕉,他们处理矛盾的方式是:
- “打”或者“逃”。
后来到了人类文明初期,人们处理矛盾的方式升级了:
- 除了“打”或者“逃”以外,还出现了“武力威慑”。
甚至到我们中国,我们处理矛盾的方式又升级了:
- 在“打”、“逃”和“武力威慑”之外,又出现了“谦让”。
但现实情况是:
在现代社会,矛盾各种各样,没有哪一种处理方式能够全盘兼顾。
正文
被大多数人忽略的是,“矛盾”产生的原因在于:
每个人都倾向于高估自己。
比如,据社会研究表明:
- 超过70%的人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在平均水准之上;
- 大多数情侣都会认为自己对感情付出更多一些;
- ……
也就是说,现在我们个体虽然不用像过去那样“过分地追求可见的自然资源”。
但是,我们却转而去追求更多的“份额”,也就是说:
我们每个人都觉得自己应该多拿一点,到最后发现总数不够了,总有人会拿不到或者觉得拿少了。
这就产生了“矛盾”。
可问题是:
究竟怎样正确地“处理与他人的矛盾”?
1. 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有良心的生意人”
你应该有过租房子的经历,如果你想在某个位置租一套房子来住。
一般有两种选择:
- 找看看有没有朋友手里有房子出租,价格会便宜点;
- 找中介,但价格会稍微贵点,因为会被中介挣差价。
假设,恰好你有一个关系非常好的朋友,他有一套你很中意的房子,只要你们两人交易,就可以绕过中介。
但问题是:
如何付房租才能让双方心里都满意呢?
假设你朋友的出价比市场便宜2000元,会发生的情况是:
- 你的朋友可能会跟你客气说:“都是朋友,便宜点租给你。”
请注意:由于上文提到,双方会高估自己对这段友情的贡献,他会觉得自己贡献大于这2000元,他心里可能会觉得不舒服;
- 你也会和朋友客气说:“都是朋友,不能让你吃亏。”
请注意:你也会高估自己对这段友情的贡献,可能你还会考虑以后在房子中添置一些家具,或者简单的装修,你也会觉得自己的贡献大于这2000元,你的心里可能也会不自在。
如果这中间的“矛盾”没有处理好,这件事很可能会影响你们的朋友关系。
所以,即使你们是朋友,都不想让中介赚差价,最理智的做法是:
把你自己想象成一个“有良心”的生意人。
那么你应该采取的措施是:
- 到附近各中介和网上搜集此房屋或同类房屋的报价并截图;
- 记录中介费的抽成方式;
- 计算自己如果按照各中介的价格计算,应该付出的租金并记录;
- 将以上所有数据展示给朋友看,并和他商量,按照略高于步骤3的市场价格付钱给朋友;
- 告知朋友,自己会爱惜房屋,向他征求自己入住后添置家具或进行简单装修的许可,并在房屋到期后一周内按照朋友要求是否恢复房屋原样。
需要注意的是:
- 把自己想象成“生意人”,并不是让我自己成为生意人;
- 而是按照生意人的逻辑来让双方正确评估自己的贡献;
- 最后找到大家认可的公允的价值。
目的既不是让你“逃避”,也不是让你“谦让”。而是:
认识到我们“每个人都在高估自己的事实”之后,正确的评估他人的价值。
2.让自己学会运用“假设”
有个有趣的现象:
- 几个人开会,如果是讨论某一个主题,你会发现:他们的观点总是有分歧;
- 但同样是这几个人,让他们去做一件事情,你会发现:他们的行动方式却又出奇的一致。
原因是:
- 因为在开会中,“表达观点”几乎没有成本;
- 但是在具体的事情中,“采取行动”是有成本的,而且需要承担责任。
更重要的是:
人们经常将“表达观点”和“采取行动”搞混了。
比如:
一个普通的谈判人员在谈判桌上是这么做的:
- 以各种虚张声势开场;
- 如果他是买方,就拼命杀价;
- 如果他是卖方,就漫天要价。
最后的结果大多是不欢而散。
但是,一个谈判高手(假设是买方)在谈判桌上是怎么做的:
- 先诚恳地问对方的要价是多少;
- 对方出价之后,他会说:“我特别理解你,这个价格一点也不过分。你为你们公司和团队的利益着想,让我很钦佩。”
- 然后他会接着说:“但是,这个价格,我要接受的话,有以下几个难处,分别是一二三四……”;
- 最后他会说:“现在假设,你如果是我,完全接受了这个的报价,面对这些难处,你觉得我应该怎么处理,才能促成这笔交易?”
这样做的好处是:
- 原本对方的“出价行为”本质上是“表达观点”,但是我方“是否出钱”本质上“采取行动”,被混在一起,所以双方会起冲突;
- 采用谈判高手的方法之后,就是用一个“你如果是我”的这个“假设”,把对方拖到我方的立场上来,让对方的“表达观点”变成了和我方一样的“采取行动”;
- 这样做的后果,就是双方不再是对峙状态,而是对方转了一个身和我方面向同一个方向,面对同样的难题,来帮助我方一起出主意。
原本我们都说:要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但是总是做不到,因为总觉得会损伤自己的利益。
现在我们知道了:
一个会假设的人,一个常常会站在对方立场上去思考问题的人,就是化解矛盾的高手。
还有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
家里两代人送孩子上什么样的幼儿园?
- 距离远一点,但是教学质量好一点的;
- 距离近一点,但是教学质量差一点的。
两代人的观点很容易产生分歧。
如果你会“假设”的话,你就会这么思考:
- 双方实际上都是在“表达观点”;
- 孩子最终选择了上哪个幼儿园触发的最终“行动”是“谁负责接送”;
- 所以,最终的结果应该是:谁负责接送孩子上下学,谁就来做决定上哪个幼儿园。
因为:
- “远近问题”最后就是接送孩子的“行动”成本问题;
- 谁负责接送,谁就负责决策;
- 这不是一个讲道理的事情,而是“谁支付行动成本”的问题。
3.让自己的边界清晰一些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
你的好朋友向你借2000元钱:
- 你会找他写借条么?估计你不太好意思;
- 你会找他收利息么?估计你也不太好意思;
- 你们之间关于钱的边界很模糊。所以,你的钱就是他的钱。
如果你这位朋友很讲信用,及时还钱了,那应该算你运气好。
但在现代社会,如果用这种方式和别人打交道,最后的结果无外乎三种:
- 钱回不来了;
- 朋友没得做了;
- 钱回不来了并且朋友没得做了。
所以,生活中大量的矛盾并不是因为我们在跟对方争什么具体的名与利。
而是因为
起初边界就不清晰,即使大家没有争,矛盾也会出现。
比如,女性闺蜜之间经常会发生下面的情况:
对方说:“我有一件事跟你说,你可千万不要告诉别人。”
你会怎么回答?
如果你是一个边界模糊的人,你很可能会这么做:
- 喜闻乐见地答应;
- 正襟危坐并且“洗耳恭听”;
- 最后,还是说漏嘴了。
但是如果你是一个边界清晰的人,你应该这样做:
- 立马拦住对方说:“别别别,我这个人嘴很碎,很可能忍不住要和别人说。”
- 然后接着说:“你确定要和我说么?”
- 最后说:“你要确定跟我说的话,我愿意帮你解决问题,但是我真的没有把握能替你保守这个秘密。”
这样做了之后,结果是:
- 对方并不会认为你是一个“大嘴巴”;
- 你只是在双方之间划了一个边界;
- 对方可以越过来,但是对方需要知道“越过来需要付出的成本和代价”。
写在最后的话
实际上我们都错误地理解了“与人为善”的意思。
原本,我们以为:
“与人为善”就是:对别人好。
事实是:“与人为善”的前面还有一句话:
“取诸人以为善”。
关键在“取”,意思是:
- 放下自己对他人的成见;
- 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并把别人的优点“取”到自己身上;
- 然后与他人一起协同,从而成就自己。
这才是“与人为善”的真正含义。
祝近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