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两个月时间看完了导演贾樟柯的所有作品,做这个决定源自两个瞬间:
去年底看了《十三邀》他的专访,以前印象中的他是个年轻小伙子,但节目中,因为眼疾,同王家卫一样戴上墨镜的他,在厚实的棉袄与雪茄烟雾的包裹中显得特别像个江湖大佬。但言谈中我知道,他依旧是此间少年,所以很想了解这些年他的变化。
另一个原因是,2011或是2012年,我在北京798一个书店里买了本他的《贾想》,是他2008年之前的电影创作手记,但他的作品我看过的凤毛麟角,实在没法对书中的手记有共鸣,在年底收拾出这本书时,我决定一定要抓紧看完他所有作品。
想彻底了解一个人,或者说,想要评价一个人的作品,在我看来看完他全部作品是首要步骤。
如果还想读懂他和他的作品,就必须了解这些作品的诞生背景,以及导演的成长经历。因为其实无论导演也好,作家也好,每个作品都几乎凝结了创作者的个人经验,所以我设置了观影、浏览访谈、阅读影评以及读完他写的那本《贾想》的计划。
巧的是,计划执行期间,他的《贾想2》(2008-2016电影手记)也上市了。刚好今天读完并在微博打完了卡。
贾樟柯常被人称为科长,源于拍完《站台》三年后,有次他去盗版DVD店闲逛,找了半天没有喜欢的片子,老板看他没能挑到,便说最近因为十六大,所以没进新货,并试探性地询问他,有个“假科长”的《站台》要不要看,明天到货。
电影《站台》截图当时他内心的五味杂陈可想而知,《站台》作为他严格意义上的第一部工业作品,他既希望被更多人看到,又苦恼于是在盗版店里获此殊荣,那种感觉用他的话来说就像在人贩子家里看到了自家被拐卖的小孩,“出奇地兴奋又深刻的郁闷”。
第二天他去取货时,出门看见老板还在为这张新到的碟片叫卖,他并没有纠正老板这个导演叫贾樟柯而不是假科长。
这件事被他写在《贾想》中,我不知道之前他是否也在别处讲过,反正科长的名字就叫开了。
所以以下,我也用科长来称呼他。
汾阳小伙贾樟柯,半地下的电影导演
科长出生在山西汾阳,位于山西偏西,在他小时候只有一条东西方向的公路,有红色的长途车会停留在公路边的车站上。他只知道那条路的尽头叫做军渡,是黄河边的渡口。
纪录片《公共场所》截图这条公路以及黄河,都可以在他的作品里无数次看到,成为了科长作品的符号。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固定符号,比如非职业演员的固定班底,包括一直作为女主角出现,最终在2011年成为他第二任太太的赵涛,以及随着时间轴观影却发现脸越来越圆,他的同学兼多部影片男主角王宏伟,主业挖矿,副业演电影的他的表弟韩三明。
电影《三峡好人》中的韩三明再比如,流行歌曲和电视广告。科长觉得,这些具有时代痕迹的符号会在不干扰作品的情况下记录下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甚至在多年后观影时来一拨回忆杀,让我们这些历经者真真切切跟着他的镜头回到过去。
这也是我喜欢他作品的其中一个原因:真真切切地记录当下。
我们可以通过徐克看过去,通过诺兰看未来,通过千千万万个导演看时髦的都市,但谁能带领我们看国土面积更为磅礴的三四线城市,甚至乡镇?这是一种缺失。而科长恰恰弥补了这种缺失。
但可悲的是,作为电影类型的其中一种,他却没办法享受到票房的福利,以及影院排片的平等性。
在国外,一部所谓文艺题材影片,至少要有一周兼顾黄金时段的排片试验,如果上座率不高才会被少排或错高峰排片,但在中国,用耳朵想也能想到这种片子对影院来说和摇钱树没有半毛钱关系,他们连一周试验期都不愿意给,直接排到上午或半夜去,没过几天就匆匆下线。
电影渐渐成为了市场的奴隶,什么消耗爆米花就卖什么,什么能令人捧腹大笑就卖什么,电影院变成了打发闲散时光,刺激视觉感官的玩具。
科长在被同行、被经济世界无限排挤之下,不得不迈出开设艺术院线的步伐,但国内好的艺术电影毕竟还是太少,根本无法支撑全年的院线运营。所以他在多方合作协助下,开设了“柯首映”的项目。
以公众号“柯首映”为载体,每周推荐两部本土原创短片,每部短片都按照电影节首映式标准,第一天预告,第二天发布,第三天评价的形式,帮助年轻的导演展示及推广他们的作品。
科长如此照顾提携后辈,应该与他两个成长经历有关。
当年高考落榜后,他被父亲送去美术培训班学画准备复读考艺术,因为对文学的爱好,他利用业余时间写小说,起名为《太阳挂在树杈上》,这是他每天推门出去看到的场景,与此同时,他通过电波听的评书节目刚好在播寻根文学代表作家田东照先生的小说《黄河在这儿转了个弯》,他灵机一动,准备将小说拿给田先生看。
那时候信息透明,到单位门卫那一打听就要来了地址,加之大家对陌生人也没什么防备,科长真的就将小说亲自递到了田先生手中。几天之后,田先生托人找到了他,说愿意帮他推荐到《山西文学》,以及询问他要不要加入青年作者读书改稿班。
就这样,在田先生的帮助下,他进了改稿班学习文学写作,可谁知道,因为陈凯歌的一部《黄土地》,他告诉田先生,他要去拍电影。
陈凯歌导演电影《黄土地》截图在我看完科长写的《贾想1》和《贾想2》之后,我深信,如果他没有看到《黄土地》,没有成为导演的话,凭借他细腻的观察和巧妙的文笔,他一样可以获得中国文艺界举足轻重的地位。
科长的大部分电影作品都是自己创作剧本,和那时的爱好与训练不无关系。
另一个经历是在他拍完《小武》后,1998年带着这部片子参加柏林电影节,一个日本人一直跟着他,派对结束后,那个日本人上前来说,他是北野武公司的制片,做了个支持年轻导演的项目,因为当时的科长非常迷恋侯孝贤导演,听到这家公司监制过侯孝贤的《海上花》、《南国再见南国》和《好男好女》,便放下心来。
侯孝贤导演作品《海上花》截图之后这家公司几乎投资了科长所有的电影,甚至有时候剧本都还没有也提出要投资,因为他们特别重视共同成长,更多的是帮助年轻导演,而不是短期获利。
大概正因为这两个经历,让科长在对待后辈新晋导演时,格外在所不惜。
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
观察视线无法抵达的其他社会风貌
我觉得大部分导演的作品更像是小说,充满戏剧冲突,习惯反转,每个出场人物都有作用,都是引导你按照导演的指令观看的线索。
但科长的作品更像是记叙文,甚至散文,他牵头追忆时代的脚印,让我观察到视线无法抵达的其他社会风貌,我看到的就是导演看到的,导演只是将看到的用平实的语言描述给我们罢了。但每个人看完都会结合自己的经验际遇产生不同的感想。
科长说,电影是一种记忆的方法,纪录片帮我们留下曾经活着的痕迹,这是我们和遗忘对抗的方法之一。
在科长所有的影视作品中,我最喜欢两个长片,第一是《三峡好人》,第二个是《天注定》。
这两部片子有一个共同点,都是分段式的。
前者以“烟、酒、茶、糖”为篇章展开,讲“拿起来”和“放下”两个感情故事。用这四样计划经济时代代表人情社交的奢侈品表达人际的变迁;用青绿山水做电影调色向如国画般的三峡致敬;用轨道横移的镜头表达中国山水画卷的慢慢铺陈;用飞碟和发射的外星飞行器表达眼前现实生活的超现实状态。
电影《三峡好人》截图后者以当年四个社会暴力事件为基础改编创作,用季节变化、动物线索和戏曲桥段带动剧情,同时,每个人物都有一个对应的侠客形象。大海对应鲁智深,周三对应武松,小玉对应京剧的林冲和《侠女》里的徐枫,湖南小子对应张彻电影里光膀子的小伙子。
电影《天注定》截图看科长的这两部作品很像我们小时候做阅读理解,有时候我们自己编了一堆作家是怎么想的,其实作家什么想法都没有,但科长的作品是真的可以理解出好多东西来,这些在后续访谈中也被一一验证。
有时候网友过分解读也很让人伤神,所以他在访谈中常常要澄清,并没有那层意思。
正因如此,他的每个作品看完基本都要再花费两到四个小时细细琢磨,得出自己的理解再去对照其他网友的理解,以期达到真正读懂的目的。
我休假的这段时间,有很多电影清单等待实现,有时候一天看了四五部电影,关掉屏幕会突然有种寂落感,呆在那里,问自己看电影到底是为了什么?
直到看到李安导演的那句话:电影不是把大家带到黑暗里,而是把大家带过黑暗,在黑暗里检验一遍,再回到阳光底下,你会明白该如何面对生活。
著名影评人木卫二曾经有本书叫做《用电影延长三倍生命》,从电影中可以窥视不同世界,不同生命载体,不同平行时间,甚至不同时间维度的故事,生命何止被延长了三倍啊?!
所以,除非特别耀眼,在文艺界鼎力推崇,在普罗大众中也口碑极佳的电影我会甘愿走进影院外,我渐渐收起了脚步。豆瓣电影TOP250中,我还有一百多部没看过,我喜欢的导演或演员,我都还没领略过不同时期,不同创作背景下的ta,我为什么不刹下心来重新认识ta?
在拍完家乡汾阳,又拍完山西,甚至拍了四川、广东的小县城后,科长也在寻求电影人生的第二个层次。
今年年底,他的电影《江湖儿女》就要上映了,明年还有一部《在清朝》,看名字就知道,这两部与过往的那些风格完全不同。
许知远问他,45岁就拿了终身成就奖,最大的影响是什么?他说,自我认定的阶段过去了,该追求真正的自由了。所谓真正的自由就是超越个人经验的其他表达。
他一直向往自由,在他的影片中,他借助火车毫不掩饰对远方和自由的向往。
贾樟柯告诉我的事:
珍视个人体验,尊重全部美学气质
虽然是他借由侯孝贤,侯孝贤借由沈从文弄懂的道理,此时我借由贾樟柯认识到:个体的经验是如此的珍贵,传达尊贵的个人经验本应该是创作的本能状态。
这奠定了我接下来写作的核心理念。
每个人都是创作者,而创作者第一步都是写自己的个人经验,而如果我们拿起笔,发现根本没什么可写,并不是个人经验不够丰富,多半是缺少观察和思考罢了。
当我们不知道写什么,就先写自己,当我们没什么可写,就留意身边发生的所有事,观察、思考以及总结。
还有一点令我深刻地在反思。科长曾说:为什么大气就是一个好的标准?为什么有力量就是一个好的标准?软、私人、灰色、个人,好像是这个美学系统里负面的错误的东西。面对文艺创作,电影拍摄的时候,所有美学气质都是需要的。
同理,主流的文字创作,或者说流行的新媒体创作理念就一定是对的么?大家趋之若鹜的10万+,标题党就是好的标准吗?细数有多少爆文在连轴的笔耕不辍下到处拼凑,漏洞百出。不追逐热点的个人体验文,有观点输出,有价值的个人随笔,在这浩瀚的互联网海洋中未必掀起浪潮,但总会卷起浪花。
用两个月结束主题观影,会像刚办完热闹婚礼后日渐平静的生活,有点缺失向往。所以对于科长,我的下一步期待除了他接下来的作品,还包括去一趟山西,到电影里出现过的画面中走一遭。
当然,还要去汾阳老街上他开的《山河故人》家厨喝上一杯,再到他投资的平遥电影宫看一部他的电影。
我欠他的,不止一张电影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