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让科学改变学习(38):聚光灯效应

让科学改变学习(38):聚光灯效应

作者: 刘启辉教书匠 | 来源:发表于2022-06-01 06:26 被阅读0次

      有人说过,“当意识到别人很少评论你时,你就不会那么担心别人对你的看法了”。在压力或紧张下,很容易相信所有的眼睛都盯着你。但真的是这样吗,还是仅仅是头脑里的一个错误认知?

      聚光灯效应(The Spotlight Effect)指的是人们倾向于高估他人对自己外表或行为的关注程度。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热衷于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他们在2000年合作进行了一系列古怪而有趣的研究。

主要研究结果

      1. 在一项研究中,研究者让参与者穿着一件令人尴尬的T恤去听讲座(所选择的T恤上印有巴瑞·曼尼洛的脸)。参与者预测,将近一半的同学会注意到这件T恤。事实上,只有不到四分之一的同学注意到了。

      2. 聚光灯效应对所有参与者的影响是一样的,男女学生之间没有区别。

      3. 聚光灯效应不仅仅表现在尴尬的场合,学生们也很可能会高估自己在穿着很酷或很有代表性的T恤(比如马丁·路德·金、鲍勃·马利或杰瑞·宋飞)时,他人对自己的关注程度。

      4. 除了外表,聚光灯效应还存在于社交场合中(包括正面和负面)。学生认为,其他小组成员会记住比实际更多的有趣的、有攻击性的观点。


      你以为别人在看你,那只不过是自作多情罢了!貌似谁也很难跳出以自己的视角去感知这个世界,所以绝对的客观太少见了!

      聚光灯效应(The Spotlight Effect)指的是人们倾向于高估他人对自己外表或行为的关注程度。也就是说,人类多少有些自恋,意识到这一现象,你就不会那么担心别人对你的看法了。

      临床实践中,倒是遇到不少这样的个案,案主自我陈诉自己有一次做得不够好,怕大家对自己有意见,于是整日忧心忡忡、后悔不已。从研究结论来看,很多时候是案主过度敏感,周围人其实并没有太在意这件事情,可是案主就是认定他人看到了自己的尬与囧,懊恼、惶惶不可终日。

      这种人给人感觉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反之,也有一种人特别迟钝,感受不到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他人反感(讨人嫌)也不自知。二者的迥异让人费解。然而,背后的共性是对人际互动有误判,心智化程度不高。

      其他相关研究也发现,我们往往过分强调自己行为的重要性。例如,一项此类研究发现,人们总是高估自己对团队任务的贡献。同样,也有研究发现,我们倾向于认为自己对现实的理解是客观的,而不是主观的。最后,人们常常认为其他人会和我们有同样的看法。这三个因素结合在一起,会导致两个人对同一件事的解释大相径庭。

      这些研究大部分是针对儿童进行的,称之为“心智理论”。心智理论是一种能够理解自己以及周围人类的心理状态的能力,这些心理状态包括情绪、信仰、意图、欲望、假装与知识等。

      科学家通常以意向性(intentionality)来作为心智理论的度量标准。大部份哺乳类动物,可以表现出自身的想法、信念与意向,这称为一级意向。拥有二级意向的物种,可以揣测其他个体的意向,拥有二级意向,就代表拥有心智理论的基本能力,几乎大多数健康人类都拥有这个能力,部分灵长动物,如黑猩猩,也拥有一至二级意向。

      揣测某人对第三者的想法,称为三级意向,举例来说:“我觉得托尼认为艾迪想跟抢他手中的玩具”,这就属于三级意向,人类正常社交活动中经常使用这个能力。如此递回式增长,创作文学作品需要拥有至少四级意向的能力,根据实验,某些人可以拥有六级至七级意向。

      心智化水平高的人可以称之为情商高,在人际交往中游刃有余,长袖善舞。反之,有些人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永远领会不到他人的意图或者过度反应,当他回应这个世界的时候,经常闹笑话。

      说到这,你可能会想到,如何提高孩子的心智化水平?其实,亲子互动才是孩子与世界互动的最早形式,也是未来人际关系的模板。如果亲子互动质量高,比方说,互动中妈妈总是能真诚地表达互动中的感受,孩子就能看到别人的心理世界,从而增加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自闭症孩子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缺少良好的亲子互动。有意思的是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同时就会给你打开一扇窗。有些天才级的人物往往表现出心智水平低,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智商高情商低,或许是他容易沉浸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忘了周围世界,才让其有高成就。再绕回来,貌似自闭症孩子中也有天才,可见专注而不易分心是天才的必备条件之一。说到这,我不自由地想到了韦神。或许俗人挂碍着世俗,而天才忘我于这个世界。没有才,又罔顾周围的眼光,就成了怪胎。所以天才与疯子只有一步之遥!

秉持全人教育理念

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出版畅销书《学习好其实并不难》《其实你不懂孩子》。

相关文章

  • 让科学改变学习(38):聚光灯效应

    有人说过,“当意识到别人很少评论你时,你就不会那么担心别人对你的看法了”。在压力或紧张下,很容易相信所有的眼...

  • 让科学改变学习(45):宜家效应

    “宜家效应”(The Ikea Effect)描述了一些人与他人相比,如何高估了自己的想法、努力和创造。这一...

  • 让科学改变学习(61):元认知效应

    元认知是指学生有效监控和引导自己学习的能力。它是培养独立学习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研究者和教师对此都越来...

  • 让科学改变学习(44):柯勒效应

    在20世纪20年代,德国工业心理学家奥托·科勒发现,当两个人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时,较弱成员的个人表现要比其单独...

  • 让科学改变学习(24):“不可以”、“不要”效应

    在心理学上最具代表性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对着录音机用五分钟的时间说出自己的想法。 研究者要...

  • 让科学改变学习(7)

    某一年春天,康奈尔大学开展了连续四天的水仙花促销活动。所筹得的款项都将捐赠给美国癌症协会。为了促销,校园里摆...

  • 心理学小卡片.62

    聚光灯效应 Spot Light Effects 聚光灯效应是心理学上的专业术语,指不经意的把自己的问题放到无限大...

  • 聚光灯效应

    聚光灯效应,是1999年季洛维奇和佐夫斯基提出心理学名词。你自信地去参加一次聚会,衣装整洁,精神焕发,只是微风稍...

  • 聚光灯效应

    2019年8月16日 坚持分享第1117天 有时我们总不经意地把自己的问题放到无限大,当我们出丑时...

  • 聚光灯效应

    这几天眼皮上长湿疹,眼皮有点肿,周围皮肤变得粗糙,走在路上老感觉别人在看自己,走路也不自在了。周末要去参加一个活...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让科学改变学习(38):聚光灯效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pawu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