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上最具代表性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要求参与者对着录音机用五分钟的时间说出自己的想法。
研究者要求他们不要去想白熊。每当参与者想到白熊或说出“白熊”这个词的时候,都要按铃。
主要研究结果
1. 尽管参与者试着不去想白熊,每分钟还是至少会想一次。
2. 当参与者要说到一句话结束或在沉默的时候,最有可能想到白熊。
3. 试图不去想某件事会让人更有可能去想那件事,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反弹效应”(The Rebound Effect)。这是因为人们过于关注自己想要压制的想法。
4. 研究人员告知一些参与者,要他们专注地去想一辆红色的汽车而不要试图不去想白熊,这样的参与者表现得更好。但他们仍然要努力不去想白熊,不过比起那些简单地认为“不要去想白熊”的人,反弹效应更小。
我们做个游戏,放下我们手头上所有的事情,将注意力放在我们口腔,听我的指示去操作,五分钟内我们不要咽口水。记住!重要的事情说三遍,不要咽口水!
如果你跟着我操作,估计不到五分钟大部分人都咽了口水。是什么原因?
“试图不去想某件事会让人更有可能去想那件事,这就是众所周知的“反弹效应”(The Rebound Effect)。这是因为人们过于关注自己想要压制的想法。”
研究结论给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
与其强调孩子不要做什么,还不如引导孩子去做什么!
年轻妈妈甄妮很苦恼,最近三岁的孩子喜欢往地上摔东西。甄妮每次看到孩子这样做就气得要死!不管东西轻重贵贱,逮住什么就扔什么。关键家里铺的是实木地板,经不起孩子的折腾,出现好几处小坑了。
“乐乐,你干什么?!跟你说多少遍了!叫你别乱摔东西,你怎么又摔?”
乐乐从来没有见过妈妈发那么大火!哇的一声哭了起来。这下好了,动静大了,招来了爷爷奶奶。
“孩子这么小,你就不能小声一点?吓坏了孩子怎么办?”奶奶把孩子抱在怀里指责甄妮。
奶奶的掺合让甄妮更生气!每次想教育孩子的时候,总是会招来救兵。她就纳闷了,为什么跟孩子说了多少遍“不可以随便摔东西!”可孩子像成瘾了一样,一而再再而三地摔东西。
或许甄妮看到了这个研究结论就明白了,当你跟孩子说“不可以”“不要”的时候,反而让孩子出现反弹效应。
有破有立!与其让孩子不要干什么,还不如鼓励孩子干一些被鼓励的事。光说不让孩子干什么,那孩子有了情绪可以怎样表达呢?那就需要引领孩子正确表达。有了正确的表达方式,我们跟进强化,正向行为多了,负面行为自然就少了!
比方说,妈妈一批评孩子,孩子就爱往地上摔东西。既然跟孩子说“不可以摔东西”不起作用,那就不如引导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如:“妈妈,你可不可以别那么大声批评我,我害怕!”相信妈妈听到孩子这样的表达,也会照顾孩子的感受,而孩子也不用继续摔东西了。如果孩子一改以往通过摔东西宣泄情绪,反而学会正确表达,我们就肯定他。如此这般,就进入一个正向循环。
与其盯着孩子的不良行为,还不如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此消彼长!万物皆有因果!孩子好的行为习惯多了,自然就没有不良行为的空间。
有些妈妈担心孩子将来网络成瘾,于是天天盯着孩子玩游戏的时间。结果因为过度焦虑,经常发生冲突,有一天孩子耍起横来,妈妈拿不回手机。预言成真!应了中国老百姓一句话:怕什么来什么。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给孩子建立养成一些良好的行为习惯。比方说,每天学习多久,看书多久,运动多久,英语单词打卡一次。当这些事情做到了,孩子已没有时间冗余,你还担心网络成瘾吗?或许此时按照约定给孩子一点手机时间,和谐共处,其乐融融,就像周末的一次电影时光。岂不美哉!
反弹效应给我们最大的启示就是少说“不可以!”“不要!”,多说“我们一起去运动!”“我们一起打卡英语”。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63144/acd305ac01b919ec.jpg)
刘启辉,青岛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副教授,出版畅销书《学习好其实并不难》《其实你不懂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