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说到乾隆
我能想起的是历史书上的“十全老人”,是一个好大喜功的皇帝;我还能想起“康乾盛世”,是一个在位时间很长,是清朝鼎盛时前的皇帝;我也想起了“叫魂”,是一个努力想搞清楚这一事件背后真相却用尽办法也不得其所的皇帝。
当然,还有更多的形象涌入脑海,有《戏说乾隆》中潇洒迷人的四爷,有《还珠格格》里吹鼻子瞪眼的皇阿玛,有《铁齿铜牙纪晓岚》里和稀泥的主子,还有最近《延禧攻略》里用情至深的皇上。
然而,真实的乾隆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已经没人能说清楚。如果想客观公正的去认识和评价他,也只能从现有的史料里去了解他生命中的各个片段。但史料不可能记录下乾隆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史料也因为记录者的主观性而存在着谎言和无解。后人对乾隆的了解,既不全面,也不一定正确。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分析这些史料,去表达自己对他的认识。这样的乾隆,其实后人创造出来的乾隆。
这是一个人,哪怕是高度集权的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都不能解决的问题。即当生命结束后,这个人也就消失了。留下的一点点痕迹,也无法去拼凑成他曾经的存在。时间,吞噬一切。
相比如教科书的简单而主观的概括,《饥饿的盛世》带给我们一个更加丰富的乾隆。在这本书里,乾隆不再仅仅是一个封建帝王的符号,不是简单的明君或者暴君就能代表的任人物,他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成长,有自己的目标,也有自己的困惑。
02
乾隆的情商极高
雍正迷信丹药,在宫里养了一些道人,专门给他炼仙丹。雍正的暴毙,有可能就是吃了仙丹中毒导致的。乾隆对于这个做法并不赞同,登基之后就立即要把这些道人赶出去。乾隆的圣旨是这么说的:雍正找道士炼丹,纯粹是觉得好玩,作为一种消遣娱乐,并且经常给自己的孩子们说养道士就是玩一玩,让孩子们不要当真,这些道士人品也不怎么样,不要和他们太亲近。现在雍正已经驾崩了,这些道士自然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所以就把他们都赶回去吧。这样一道圣旨,既给自己的行为赋予了正确的意义,又充分的照顾到了雍正的面子。如果是乾隆自己说道士不可靠,那岂不是对雍正的一种指责。
乾隆是个孝子,但乾隆又决不允许太后碰一下他的权力。乾隆继位后就对后宫的太监宫女说:我和太后是母子,我们感情深厚,母子之间无话不说,包括国家大事。但有些事情是机密,不能跟外人说,所以你们听到一些风言风语很可能就是谣言,要是再添油加醋的讲给太后,她听了肯定会心烦。所以你们不用担心太后有啥不知道的,你们要注意的就是不能让太后的身体和心情受到影响,所以后宫之内严禁讨论政事。
有一次太后跟乾隆聊天的时候说,宫里有个庙年久失修,快要塌了,能不能拨点钱修修。乾隆马上一口答应,说没问题。可是转过身来,就开始骂太后身边的太监:你们服侍太后的,怎么这么不懂事。太后让皇帝修庙,这有违祖宗的礼法,你们啥时候见我奶奶让我爸去修庙。你们的职责是给太后提供正确的建议,下次要是再出这种事情,一定饶不了你们。这表面上是骂太贱,实际上却是让太后听。太后也不是傻子,自此之后再也不随便给皇帝提建议了。
03
乾隆对妻子用情至深
皇后富察氏死后,乾隆每年都要到长春宫凭吊,持续了四十多年。在册封乌拉纳拉氏为皇后之后,乾隆还专门写了一首来说明自己为什么不爱新皇后:岂必新琴终不及,究输旧剑久相投。意思是并不是新人不如旧人,只是自己和旧人相恋太久,难以忘怀。直到乾隆五十五年,80岁的乾隆依然在给富察氏写诗:夏日冬之夜,远期只廿年。说没有你的日子里,夏天就像冬天的晚上一样寒冷,最多二十年我也就能和你再相见了。乾隆六十年,他又写了一首诗:齐年率归室,乔寿有何欢。(你走了,剩下我一个人,活的再长又有什么快乐可言)。
04
受教科书的影响
我们常常通过一两件事情来判断一个皇帝的好坏,
比如因为讨伐匈奴,所以有汉武帝的雄才大略;比如因为嘉庆中衰,所以有嘉庆的昏庸无能。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去多读读一个皇帝故事,就有可能对他的正面、侧面、反面有更多了解。就像如果我们看到嘉庆的书法,是否会对他的才能有不同的认识。如果我们看到雍正的西装图,是否会对他的暴戾有更多的反思。
鸦片战争发生于道光年间,我们自然很容易的将责任推给道光皇帝,一个领导者的无能导致了主权的沦丧。也有可能将责任上升到封建专制的落后,压迫民众导致了国家的贫穷,无力抗争。然而,当阅读完乾隆年间马戛尔尼访问大清的故事,我们对鸦片战争的原因可能会有更多的了解。
英国人是想建立一个平等的贸易关系,而大清朝却是一幅接见朝贡国的神情。平等谈判是根本不可能,甚至于英国人极力想呈现的新科技以及其对工商业的意义,都被乾隆皇帝锁在了仓库里,直到60年后英国人抢劫圆明园到时候再次发现了英国人自己曾经送来的礼物。盲目的自大,让乾隆拒绝了英国人的请求,也错过了世界给中国的最后一次机会。我们无法不去想象,如果乾隆年间,中英两国建立了平等的贸易关系,中国开始接受西方的先进科技和思想,是不是中国可以更早的进入现代化社会。但历史并不存在假设。
然而直到1960年,法国人考察中国的时候,惊奇的发现了和100年前惊人的相似:人们依然认为中国地大物博,不需要外国人任何的礼物;中国人可以自力更生,不需要外国人任何的帮助。典型的例子就是政府将苏联的技术专家遣返了回去,而人民对此十分赞同。我们不敢说当今的思想到底进步了多少。
05
专制制度下
帝王的权力接近于无限大,但他们的决策,却又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乾隆做出了错误的决定,不代表换成李世民在当时就能做出更好的选择。面对乾隆留下的“腐败”遗产,嘉庆起初是尽心尽力的在反腐,然而贪官杀了一波又一波,腐败却依然在。嘉庆开始变得焦虑,焦躁,他的圣旨中频频的出现了抱怨、斥责、痛骂的字眼。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用尽了办法也不能解决腐败,为什么这些官僚连死都不怕的贪污。到了晚年,“没办法”、“怎么办”已经成了嘉庆的口头禅。嘉庆拿出去的最后的办法是“守成”,对先祖的政策无条件的执行,严格按照过去的办法来解决新的问题。现在的我们当然知道这分明就是南辕北辙,旧制度的问题,必须要靠建立新的制度来解决,然而,嘉庆不并具备这样的认识。
06
历史的长河中
个人的价值微不足道。在人生的岁月里,个人的命运又无法左右。嘉庆无法改变自己的认识,和珅也无法改变被杀头的结局,张廷玉也无法改变自己身败名裂的下场。
和珅临终前写过一首:对景伤前世,怀才误此身。如果不是自己太聪明,才华太过人,就不会被乾隆重视,如果不是自己太善解人意,明白乾隆个人生活对钱的需要,就不会提出议罪银制度,进而导致整个官场的大腐败。如果新皇帝不是想着做一番事情的嘉庆,自己就有可能逃过一劫。
做事一向谨慎小心的张廷玉曾经对高级大臣的忌讳做过总结:性格不能过于刚直,比如比干和海瑞;做事不能过于讲原则,比如岳飞;权力大不能不知道谨慎,比如鳌拜;不能过于追求个人名誉。张廷玉没有做错什么,只是因为另一个权臣鄂尔泰死后,皇帝的注意力只有他一个人来承担。当乾隆想要杀鸡儆猴的时候,他也就首当其冲了。
07
乾隆
应该对自己的一生是满意的,在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帝王之中,活这么长、在位时间这么长、统治地域如此大、对政务如此勤恳的皇帝也就只有他一个了。但我们也很难说清楚,他所取得的荣誉,有多少是来自他个人的努力,我们也很难说清楚,他所犯下的错误,有多少是他个人的责任。
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一生,极其独特,又和时代紧紧相联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