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无疑是《巨人三传》中的三巨人中最应该拥有幸福的了 。他拥有了双重世家丰富的遗产,美满的婚姻,显著的名声。可是,不是所设想的那样,他也是孤独的,矛盾的,充满斗争的。生活不会偏袒每一个人的,何况于这些写出伟大作品的人呢,更要施加一些写作素材、创作灵感。
艺术与生命是一致的。作品与生命从没比托尔斯泰的联络得更密切了:他的作品差不多时常带着自传性;所以,这本传记是以作品的写作过程来作为一条主线来讲述托尔斯泰的人生经历。从《童年时代》、《塞瓦斯托波尔记事》、《三个死者》到《夫妇间的幸福》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后来的《复活》……很遗憾,提到的这些作品我听过名字的也仅仅几部,至于阅读一本也没有。
作品中的主人公的原型多来自如生活中的人物。比如,托尔斯泰伯爵夫人就被他的丈夫采作《战争与和平》中的娜塔莎与《安娜卡列尼娜》中的基蒂。由于对作品的不熟悉,这本书读起来格外的吃力,后续对托尔斯泰的人生走向,思想变化也很模糊 。但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切入点,让我产生好奇心,没错,我想总有一天会读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复活》。
这本书带给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托尔斯泰特别能写,涉及各个方面都能深谈的那种,不愧是大文豪。正如文中所言“他不再限于几个小说中的人物,而向一切巨大的偶像施行攻击了:宗教,国家,科学,艺术,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平民教育,慈善事业,和平运动……他痛骂它们,把他们攻击得毫无余地。” 托尔斯泰想要干什么呢,这么不招人喜欢,他只是想给普通人说话,说出普通人所共有的思想,而不是说给那些思想上的特权者的。而他之于我们亦非一个骄傲的大师,如那些坐在他们的艺术与智慧的宝座上,威临着人类的高傲的天才一般。他是――如他在信中自称的――“我们的弟兄”。
托尔斯泰在《艺术论》中写到“艺术不是一种技艺,它是真实情操的表白。可是,艺术家惟有不孤独,惟有度着人类自然生活的时候,才能感到真实的情操。故凡受到人生的庇护的人,在创造上,是处于最坏的环境中”这段话深以为是,小的时候总认为艺术家一定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其作品也一定是凡人所不能体会的,所谓曲高和寡。随着读的书增加,渐渐感觉到伟大的艺术家也是经历着自然的生活,只不过他们比我们的领悟更深刻。高晓松评价刘慈欣的《三体》为近10年来他读过的最好的作品,可以称之为“伟大的文学作品”。他认为大刘能够写出来这么牛的作品,与他生活在小城市固定的人际关系有一定的关系,还有同样是在小城市写作的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莫言。这些作家可能生活上处于不是很好的处境,但对于创作有可能是极有力的,想到了民国时期涌现的优秀作品。
终于磕磕跘跘的把《巨人三传》的读后感写完了 。最深的感触就是,天才与我们这些凡人相比,只是在某一方面展现出了与凡人不同的天赋,至于其他的也是同样的经受生活的七情六欲的洗礼。所以,做好自己喜欢的样子,欣赏他人,仅此而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