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12月,开始想着给孩子,整理一些传统的文化知识。
思量许久,决定每天拿出两个小时的时间,来为孩子整理搜集
古时的大年是叫元旦,叫元日,叫新正,元旦才是农历真正的正月初一。
来自网络
元日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来爱网络
甲午元旦 孔尚任
萧疏白发不盈颠,守岁围炉竟废眠。
剪烛催乾消夜酒,倾囊分遍买春钱。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
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的诗题是什么呀?“元日”,孔尚任“五更欢笑拜新年”的诗题是什么呀?“元旦”,都不是不是“春节”。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以后,为打破王朝纪年,就推行了西历,于是,在1914年以后,“夏历1月1日,”被剥夺了原有的名称“元旦”,转给了公历的1月1日。
而农历大年呢,就从二十四节气里拿来了春节为它命名了。
那么,它的本意是什么呢?首先,我们要确定: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是农业文明的产物,因为农历本来就是农业作物的时间表,体现了中国文化地理的季候特点,年的时间概念最早就出自农作物生长的一个循环周期,西周之初就有了一年一度的庆丰收活动,这应该是过年庆典的雏型。
另外,年在甲骨文中是这样的:上面是个禾,下面是个千。说文:“年,从禾,千声。”禾最上那一撇,那是个谷穗,下面就是它整棵,枝叶和根,谷穗垂下来,正是成熟的标志,而“千”除了表声,也有多的意思。一岁一枯荣,一年一大收,粮食成熟了,丰收了,要庆祝了,就是过年了。这就是“年”产生的背景。
“年”字在甲骨文中的写法呢,
是一个人背着成熟的禾苗。
古时候,用来表示“年成”,也就是庄稼成熟的意思。
因为谷禾通常一岁一熟,所以“年”与岁在日期数量上有相同周期了。
后来它的意义进一步扩展,先是以三个月为一季,于是一年就分为春夏秋冬四季。然后,又进一步将具体的三个月也模糊掉,直接成为“一段时间”的代表:如“瓜季”、“旺季”、“淡季”。
这都是一个美好的愿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