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思想家不只认为理智探究必须学以致用。
对学习的追求内含着道德意义。
道德概念常常把握修身的发展本性。
中国哲学对伦理的讨论几乎总是涉及实际应用层面上的问题;
这些问题可能由于人的能力不同,因个体、因阶段而异。
中国哲学家也考虑抽象问题。他们确实也有思辩的一面,
包括对逻辑难题的沉思(尤其是在辩者那里)、隐喻、类比、富有启发性的比拟等等。
不过,总而言之,他们少关注对一般性的或规范性的标准和原则的讨论。
或许正因为在伦理讨论中极重视经验和实践,这一主导性倾向致使康德贬低中国哲学
◎对于早期中国思想家来说,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是头等大事。
中国哲学勃兴的“百家争鸣”时代就是一个社会动荡的时代,持续五百年之久。
思想家殚精竭虑,劳心探究何种制度、方法或途径可以确保稳定与和平。
按照儒家的理想社会观,良好的关系是社会稳定的根本。
从家、国关系看,家是小宇宙,国是大宇宙,
后者包含良性的人际关系,导人向善的制度,其治理者则是仁君圣王。
跳出中国式思维,来看哲学,会就事论事,找一下基本的要素
有些没有过程的结果,有些是有过程而没结果
这部书,讲了理解东西方哲学,需要更多的纠结于细节和个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