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皮囊》蔡崇达(著)
这本书看完有点久了,看到了当时写的读后感,就摘录过来吧:
有句话是这么说的:没有经历过别人的人生,你永远不可能完全了解别人的感受。
人这一生,最习惯向他人诉说自己的委屈,却发现,语言与情感的对接十分无力。
作者现在也是如此。
他说了好多自己这大半生的经历,多数是苦难,自己的,或者是身边人的~看到的听到的感受的。但无论是谁,哪个角度,当事人都是满满的无助。
各个故事似乎都有主旨,但却有隐形的联络与脉路,串出一个大世界。
阿太的皮囊无用昭示着人还是会被皮囊所拖累,父亲的身体是多么壮硕的皮囊,却是毫无预兆地坍塌了~
母亲的人生被自己说不出口的爱情拖垮了,举步维艰的生活也昭示着皮囊的无力,皮囊的崩溃。
在新时代的科学文化均进步下,作者内心所受的无神论依旧抵不过心底对美好的追求以及对亲人的不舍,因而笃信举头三尺有神明,这其中无数矛盾纠葛,却最后以此为精神寄托让自己的灵魂有处安放,聊以自慰。
身边的每个朋友、同学,都用自己的方式企图让自己的皮囊被世界认可,结果最后是:要么精神崩塌自取灭亡放弃皮囊,要么肉体失败脱离皮囊逃避了世界。
甚至,作者庆幸这种死亡为这些人带来的解脱感,作者的庆幸也恰恰昭示了作者对自己这半生经历及感悟的肯定。
这世界,时光给予自己与身边的人太残忍,人必须学会站立,不断向上攀爬,不断抓取——欲望、理想、追求。
可是生的索取再激烈也抵不过时光的列车,一脚踢出局,所有的努力都是零。
最后,我还是想说:每个人都不能完全理解别人的感受,语言与情感的对接终究有其局限性。所以,我也只是说说我的阅读感受罢了,也不见得就是对的。毕竟马塞尔·普鲁斯特说过: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只不过是一种光学仪器,帮助读者发现自己的内心。
(二)《世上没有怀才不遇这件事》温言(著)
如果你现在急切得想要到达另一个高度,但疲软无力,又懒惰迟迟不能起行,或者你现在需要做一个关于工作的重大决定,但不知道合宜不合宜,你可以看看这本书,它虽然不能帮助你做出正确的决定,但是一定可以让你发现你自己内心的欲望是什么,想要什么,追求的是什么。它是一碗满满的鸡汤,在阅读它的时候刚好使我下决心离开一个很如意的群体,挑战一个新的开始。结果是什么?当然现在还是很满意的。
即便是不会离开,也会有一些话能触动你,比如:会说话的金子才会发光,表示口才在工作中的重要性。会说不做不行,但会做不会说你也不容易被赏识,能说会做的才是一个单位中的顶梁柱。比如:关系的建立在相互麻烦上,与其说相互麻烦能建立关系,不如说:你要与一个人建立关系,要多多联络,哪怕是请他帮忙也会促进两人之间的关系。虽然整本书很鸡血,但通俗易懂,通读下还是比较振奋人心的~已经很疲累的你,遇到了事业瓶颈期的你不妨一读。
(三)《我有故事,你有酒吗?》关东野客(著)
人生之旅,行色匆匆,还是需要一些感动的。这本书就是短短的故事,寸寸的温情。它有情绪,有执念,有往事篇篇。午后的时光,你可以泡上一壶茶,坐在某一处安静的角落细细阅读,你会发现书里有流云不忍散场,点点墨痕中浅藏着温暖,让你嗅到一些人世间那清淡的,夹杂着汗水、泪水、丝丝甜腥又点点苦涩的芬芳之气。
(四)《城南旧事》林海音(著)
这是一本生活杂记,一些人,一些故事,从作者小时候的视角观察,感悟,使成人世界的我们回思~恶不一定是恶,命运多舛,常常捉弄人,相思不一定能相爱,相爱不一定常相守,穷苦人上还有更加穷苦的人,婚姻除了感情,还需要精神相当。等等的人等等的事,都凑成作者的小时世界,一个让读者通过作者小时世界能观的大世界,些许悲凉。
(五)《米》苏童(著)
90年代初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个关于欲望、痛苦、生存和毁灭的故事。写了一个人有轮回意义的一生,一个逃离饥荒的农民通过火车流徙到城市,最后又如何通过火车回归故里,五十年异乡飘泊是这个人生活的基本概括,而死于归乡途中又是整个故事的高潮。又改编的电影《大鸿米店》。
好像看这本书是某个很无聊的夜晚,大致睡意欠佳,花了一个多小时便看完了,书本不是很厚,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恰逢女儿发烧咳嗽,加上书本的基调沉闷而压抑,看着周围连个帮忙搭手的人都没有,分外觉得人生毫无意义。人活一辈子,只是为了口饭吃而已,却最后变成了无休止的欲望和痛苦。整本书清晰得看到一个人一点点的改变,文字凌冽透彻,想要了解人性之恶,就来读一读《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