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临国庆长假,老师说时间充足得布置一幅有难度的作业,结果选了王翚的《溪山红树图》。其意是要我们练习杂树的画法。
杂树是针对特殊树种之外的其它树,它分为两大类:点叶和夹叶。点叶光用墨画出叶形,有豆瓣点、横笔点、个字点、介字点等,夹叶是用线双勾出叶,尽量不要露枝,叶形别太圆太斜;树干则多种多样,以直纹、斜纹、扭纹皴(柏树)为主;树枝分为鹿角及蟹爪两大类,丛林要见枝。
翻开《溪山红树图》一看满目苍翠朦胧一片,无从下手。没办法只能将好端端的一幅画凌迟处决,东一块西一块地先挑看得清的地方临,画面虽零碎却也逐渐丰满起来,只是各衔接处难以处理,导致整座山的气韵不够畅通。设色更是此画的一大难点,原画色彩鲜艳沉厚,而老师让我们尽量不要着色过艳,因为初学者用色最易流于火辣浮泛。我耐着性子由浅入深一遍遍地染,面对满山红树怎么染都不够。为使近处的点叶树跳跃夺目我试着用胭脂红上色,可这种色我一涂上去感觉特浮泛浅薄,于是赶紧用朱膘加墨来覆盖。屋顶着色上多了次数感觉有点板滞,树叶虽然逐渐地红得深沉却少了一份灵动感。看来三矾九染也不可一概而论,或许这种方法比较适合大面积的景物?
附:王翚(1631~1717年),字石谷,号乌目山人、耕烟散人,江苏常熟人。师从王时敏、王鉴,长于摹古,博采古人之长,融南北宗为一体,艺术上风貌较多,作品清丽深秀,功力极为深厚。王翚的画论传世不多,但他关于“集大成”的鲜明见解使他在“四王”之中占有一个不寻常的位置。关于大成的含义,他有一极概括的说明:“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站在元人笔墨根基上,取唐、宋之养料,此亦董其昌的主张。董其昌以险处而反,血战纵横,至“四王”而归平正融和。王翚的“大成”论并非是由于嗜古的兴趣,而是出于对当前的启迪的目的,自有其不灭的贡献。传世作品有《溪山红树图轴》、《虞山枫林图轴》、《小中见大册》等。
《溪山红树图》为其传世精品之作,画家拟王蒙笔意与布局,构景繁密,山势云动,境界深奇。山石画法以墨笔牛毛皴和解索皴为主,干笔皴擦,浓墨点苔,既显浓密厚重,又鲜艳夺目光彩熠熠。


袁老师范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