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些西游记相关的电影,看了看,也说一说自己对《西游记》的一些看法。
对西游记的最初认识还是来自央视版的电视剧,确实很经典,里面对角色的定位几乎无法超越。比如六小龄童,他出身猴戏世家,6岁开始演猴戏,他演的孙悟空一举一动都是猴子样,几乎就是一只猴子在演这个角色。记得上学的时候,有一次他来我们学校演讲然后签名售书,整个会堂人爆满,漂亮的舞棍更是喝彩不断。这种自小演猴戏的先天优势让他塑造的孙悟空形象不管是造型还是个性都几乎无法超越,毕竟孙悟空首先是一只猴子。
但其他影视剧可以另辟蹊径,比如塑造内心,刻画性格,彰显矛盾,而弱化外在的形象。毕竟西游记不是人与自然,虽然有猴子有猪有很多成精的动物,但这些动物形象只是躯壳,他们有着人的精神和灵魂,所以孙悟空也好,猪八戒也罢,表现出的就是人,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世界。
受央视版西游记电视剧的深远影响,西游记给大众更多的印象是和谐团结真善美,这个倒没什么问题,电视剧作为一种传播载体,主流的宗旨当然是传播正能量,这也是小说的大主旨。但这样一部博大精深的作品,里面同时也包含了世间百态,人情冷暖,你可以从细枝末节找出一些隐晦的思路,挖出一些暗黑的路线,仁者见仁,各取所需。即便不研究主旨,只看文字,也足够玩味儿,比如描写各种山水、场景、人物、饮食、打斗等,就有无数首诗词,精彩且不重复。比如描写洗澡的蜘蛛精:“中间一段情,露出风流穴”。色而不淫,让人叫绝。中国顶尖的古典小说就这么厉害。
有句教导人弃恶从善的佛教俗语叫:“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关于这句话有很多解释,但似乎总让人疑惑,恶人放下屠刀就能成佛,而普通人成佛倒反不易,那岂不是催人作恶?我前阵子看到一个解释,觉得很到位。这个观点认为人性都具有善恶两面,拿起屠刀就是把人恶的一面彰显出来,甚至是淋漓尽致地彰显出来,而这时候恶人一旦能够改邪归正,就是彻底的觉悟,因为经历过大恶,他内心的欲念已经全部释放,放下屠刀的那一刻就是大觉悟。而对普通人而言,恶的一面一直被压制或者没有彰显,所以他虽然向善,但心性并不澄澈,他没有深刻认识到自己可能存在的恶念,这样修为可能就有限。
这个解释很有些意思,彻底认清善恶,再选择从善,这就是更高境界。做个不恰当的比喻,以坐标轴来比,恶人从善相当于是从负无穷大变为正无穷大,而普通人从善相当于是原点到正无穷大,似乎放下屠刀的恶人觉悟增长更高,后劲更足。
在西游记里要取得真经必须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这就是要磨练心性,而取经则是个绝好的契机。据说认识一个人最好的方法就是一起出门,似乎很有道理,时间和空间同时转换会催生各种问题,加剧矛盾,这才是最考验人的时候,不管是处事能力还是人性。所以取经就是彰显团队善恶的时候,大家本来就是临时拼凑起来做一件事,很难具有天然的和谐和默契,这必然是个磨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善恶各方面都会展示得淋漓尽致,即便对面亲如兄弟也可能拿起屠刀,而度过去方能成正果。这里的屠刀不只是具象的刀,更是不具象的贪嗔痴各种恶念。
唐僧和孙悟空当然是西游记的绝对主角,尤其是孙悟空,几乎是中国文学和民间传说中最经典的正面形象,他兼具力智勇,几乎战无不胜。当然他最初是妖精,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太自由就会触及他人的利益,打打闹闹倒还好说,官方也不想管。但触犯了官方的秩序,比如从龙宫弄走定海神针铁,到地府购销猴类生死簿,官方就不能忍了,最终矛盾一步步激化,法力无边的佛祖出马,悟空只能服输。但这只天地所生的灵猴悟性极高,杀了可惜,如果让他服从秩序,那是各方所愿,而这需要给他一个所谓的“改邪归正”的契机,一个从妖成仙的契机,这个契机就是保唐僧取经。
就觉悟来说,我一直认为这只猴子非同一般。仅以取经而言,在取经路上,当唐僧每每感到悲观,怀疑自己取经的信念之时,都是悟空在开导他,他早就对唐僧说:“只要你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唐僧在路上接受了一个禅师传的《心经》,后来悟空多次用心经的内容开导唐僧,多次问他:你是不是把那个心经忘了?唐僧我说没忘,但理论起来,他的领悟就是比猴子差一些。猴子就像是他的修为的监督者。到最后,唐僧也认可猴子的解读是真解,当时猴子又质疑他没搞明白心经,俩人就争执起来,然后都不说话了,这时候八戒沙僧就开始笑话:咱们都是妖精出身,懂什么经啊,别装了。然后唐僧发话了:“悟能悟净,休要乱说,悟空解得是无言语文字,乃是真解”。(《西游记》第九十三回)
师徒四人高下立判,孙悟空是第一流的境界,唐僧其次,但到取经快结束的时候,已经很接近孙悟空了,而八戒沙僧就谈不上什么境界了,差太远。在我看来,如果取经让唐僧从30分的境界达到80分,那么猴子就是从75分涨到95分。唐僧和孙悟空是师徒,也是益友,在取经途中,不断探讨和切磋世理,达到共同进步。
所以悟空最后成佛,不仅靠武功,更靠境界。靠武功他充其量就是个斗战胜罗汉,而且硬实力比他强者并不是没有,二郎神和大鹏雕的武功都不在他之下。但靠大彻悟的境界,他才成为斗战胜佛。佛是什么,佛是大觉者,只有拥有了大觉悟,觉悟了世间的真理,才能叫佛。
相比之下,唐僧的境界稍低些,这也和经历有关,唐僧才活了几十年,而孙悟空早他数千年就存在了,所以有时候唐僧努力参悟,却不一定参悟得透。但孙悟空不同,他经历了太多的事情,估计在五行山下的五百年,他很多事儿都想明白了,当然那五百年,除了转脑子,他也干不了别的。所以出来之后他一直比较规矩,虽然也有野性,但是紧密地团结在以唐僧为核心的取经集体,坚定地保唐僧走取经路,这个信念一直没变过。以他的前科,对他来说,杀人根本不叫事儿,但在唐僧那就是天大的事儿,因为唐僧没经历过什么事,而且严守修行的清规戒律,所以,经常表现得迂腐又是非不分。
当然,唐僧是佛祖的二弟子金蝉子转世,一路的艰难险阻就像是为了给金蝉子一个修成正果的机会,各路神妖配合佛祖设一个个局,让他走个过场,名正言顺成正果。这是一条暗黑线,另一条明线当然是给多杀多争的南瞻部洲大唐传来能超度亡者的大乘佛法,唐僧以凡人身份历尽艰辛,这是极为难得的,是大功德,用悟空的话说,这是“夺天地造化之功,可以与乾坤并久,日月同明,寿享长春,法身不朽”。(《西游记》第九十九回)
这猴子看得很清楚,所以这个经他一定要取,取经本身对他来说难度不大,但却意义重大,这个过场他必须得走,走完这个过场他才能彻底从道德上翻身,就是所谓的“改邪归正”。他曾经是造反者,是天庭的重犯,现在是戴罪立功,他现在的身份远远配不上他的能力和曾经的辉煌,所以他必须从这个黑名单上走出来。而八戒和沙僧犯的事儿则轻太多,所以他们不如他热心,能力也有限,尤其八戒更是动不动就要散伙。猴子看透了,所以他从不忌讳提及五百年前因为大闹天宫而被压在五行山下这件多少有点囧的事,每每提及,他都满是戏谑和自嘲,看得通透所以不怕人笑话,他知道跟着这个和尚走,自己翻身在即。而保护一个文弱凡人取经的过程,同样也进一步提升了他的修为,起码取完经,“忍”这个字,他算是修炼到家了。对他来说,放下屠刀,真的是立地成佛,这不是说他做了多少善事,而是在打算取经的那一刻,他的觉悟就到了。
真假美猴王的故事一向是各种西游记研究者喜欢钻研和探讨的点,因为疑点多,尤其对于神魔小说,你可以尽情地发挥想象力。不少人认为这段之后,取经的是听话的六耳猕猴,而野性的真悟空则死了。我不排斥阴谋论,但倒觉得未必。因为悟空本身已经是觉悟极高,他开导唐僧,和唐僧探讨世理,这在真假美猴王之前就有,虽然他也放纵,和唐僧也经常冲突,但是总体来说属于小节,面对困难,他从不退缩撂挑子碍事儿,在保唐僧取经修正果的大方向上,他在能力和积极性方面无可挑剔,没理由被搞死然后换个替身。他逐渐的自我约束完全可以看成是在取经途中师徒互相磨合的结果,取经十几年,互相已经磨合出更好的默契和情感,互相都逐渐达到更高的境界。大家都在进步,没理由还像一开始一样,动不动就可能开撕。
这绝对不是一只食古不化,野性难驯的猴子,否则他不可能从一开始的一只普通石猴,逐步成为顶天立地的战斗者,取经这点事儿的门道,他还是明白的。当面对一帘瀑布,所有猴子都不敢跳的时候,是他第一个跳进去,然后成为猴王;当面对生老病死的时候,是他主动只身海外寻求神仙法术;当众人一起参悟的时候,只有他参透暗谜,走后门获得长生不老之术。他一步步让自己成为顶尖的能力者,然后挑战秩序。这样一只猴子,犯不着在取经行程过半之后,自找麻烦被人搞死。
说起西游记就停不下来了,确实是一部非常吸引人的书。各个形象也让人着迷,尤其是悟空,他的能力、勇气、执着、聪慧和真性情都让人赞叹,他绝不是一只只会打打杀杀的猴子。哎,每个人心中都有自己的悟空,有自己的唐僧,也都有一部自己的西游记。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必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