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笔记,惊讶于自己的笔记,密密麻麻记得那么满,这两天重新开始听老师讲课,发现自己好多东西已经遗忘。
今天早上,我打开书本开始听课,还没听一会儿,偶然间我发现笔记有两处写错的地方,急不可耐想要去修正它,可是手边也没有修正带。
不知怎么地,我越看这两个错字越不顺眼,完全听不见老师在讲什么,最后修正带到非买不可的地步,我关掉老师的录播课,起身,出屋,(家里没人,我出门得带上)带着娃骑电动车去商店,商店很近,两分钟就到啦。
我对着商店里各种款式的修正带,顿时没了主意,是买绿色的?蓝色的?还是粉色的?两块的?还是三块的?两块是8m,三块是15m,各种权衡之后,买了三块的紫色修正带,回到家里之后,第一件事,我就涂掉那两个错字。
邻居玲玲要下地,把她家小姑娘放在我家里跟乐乐一起写作业,我也没有办法拒绝,索性就让两个孩子在一处写,我给他们俩出题:每个人两张看拼音写词语,一张数学计算题。
等孩子们写完作业,我再次回到座位上,再也找不回早上听课时候的状态,一上午就这样过去,该吃中午饭啦!
下午帮孩子整理开学要用的东西,我把需要的东西罗列桌上,让孩子对照老师给出的清单,一条一条去整理,整理的过程中缺什么,我就立刻去给娃买。
之前是我在帮孩子整理,到学校之后,老师就会给我打电话说孩子某某东西没有交,让家长送。我会清晰地告诉老师,在书包的某个文件袋的夹层里。为避免这类情况再次发生,我这次让他自己整理开学用品,我在旁边指导。
诸事忙完,看会手机短视频,一下午就过去,我懊悔自己没有坚持听课,完不成自己的计划,总是被外界的事物吸引打扰。
这让我想起读《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的一段情节。
道光二十年,曾国藩抵达北京,开始了漫长的宦官生涯,刚过而立之年的曾国藩和每个普通人一样有着大大小小的缺点,其中一个缺点就是心性浮躁坐不住。他知道自己的问题,并且在日课中多次反思这个问题:比如道光二十二年,10月17日,曾国藩早起读完《易经》,出门拜客到杜兰溪家,参加他儿子的婚礼,参加完婚礼,下午本想回家用功,但想到今天是朋友何子的生日,又顺便到何子敬家去庆生,饭后,在朋友的热情挽留下听了昆曲,一直到“初更时分才回家”。当天晚上他在日记中对自己下午没能回家用功,而浪费了这么多时间进行反思:何的生日大可不必去,却还是去啦。总是立志不坚,行动不能斩钉截铁。
同年11月9日,他上午到朋友陈岱云处给陈母祝寿,饭后本打算用功学习,结果在朋友的劝说下到何子贞家去玩儿,在那里和人下了一局围棋,借着又旁观了一局。在看别人下棋时,他内心进行着激烈的“天人交战”。一方面是想放纵自己一次,痛痛快快的玩一天算了,另一方面却不断想起自己许下的种种诺言,终于,一盘观战未了,他战胜了自己,急抽身回家。
即使如晚清重臣曾国藩这样的名人,对待“心性浮躁坐不住”的抗争问题,历时两年多,也没有多大的改变,仅是一次“急抽身回家”,看来,一个人长久养成的心性习惯,想要彻底改变,需要经年累月的尝试,还有无数次的立志—放弃—再立志—再放弃,曾国藩的可贵之处在于,他每天事无巨细地反思自己的点滴行为,读他的日记,读者都会觉得过于苛刻、琐碎、拘泥。一天二十四小时都处于战战兢兢,提心吊胆,处于战斗状态,我们会觉得太事儿,太累啦。
改变就在这痛苦的日课中一点点发生,说不清是哪一次“抽身回家”,但从那个小小的起点开始,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