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散文 • 书评 • 小说 • 诗 文学空间碎碎念小日常
狐言狐语 | 由唐诗中音乐描写想到的艺术间的相通性

狐言狐语 | 由唐诗中音乐描写想到的艺术间的相通性

作者: 青狐啊青狐 | 来源:发表于2019-02-10 07:23 被阅读6次
    图片源自网络,侵则删

    唐诗中有关音乐的描写,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被称为“摹写声音之至文”的三篇,即白居易的《琵琶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首先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音乐描写,总结如下。

    生动形象的比喻刻画乐调: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水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银瓶咋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

    诗是文字的艺术,虽无法把乐声直接展现为音符传入听觉的器官耳朵,但可以用生动形象的比喻以声写声,读者借助想象便能领会文字所描写的是怎样的乐声。同时,这些比喻又形成了画面感,这样文字音乐的听觉艺术转化成了有画面的视觉艺术,如此,音乐便不仅可听,更可视、可感了。

    恰当的拟声词(双声或叠韵)加强音乐模仿效果:

    嘈嘈,切切,间关,凄凄。

    诗也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有语音,借助语言的语音对乐声进行描摹,同样是以声写声,可让读者直接感受所写乐声是怎样的一种声音。

    气氛的渲染来写音乐带来的效果: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这些气氛渲染,其实多是环境描写,就更具有画面感,读者只需移情入景,身临其境,便能体会到景物画面所营造的音乐效果。

    用(弹奏者或听者)的情绪反应来表现音乐:

    听者:“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弹奏者:“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

    人非草木,无论弹奏者,还是听者,遇到了音乐,都不会无动于衷。所以,乐声给人们带来的情绪反应,是对音乐最好的评价角度,而且同样也具有可视可感的画面感。

    其他两首对音乐的描写,其方法也如以上所述。

    韩愈《听颖师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

    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昵昵儿女语”句,“呢呢”拟声词,更重要的仍是用气氛氛围来渲染音乐的节奏韵律:

    用儿女柔情,小儿女窃窃私语,谈情说怨,语音轻柔易碎,写琴声细柔婉转;

    用英雄壮志,如勇士冲锋陷阵,杀声震宇,琴声骤然昂扬;

    如白云悠然于碧空,又像柳絮随风飘荡,使人神游四方,写琴声变得舒缓、悠扬。

    比喻以声写声:百鸟园喧啾声中忽有凤凰朗吟。

    李贺《李凭箜篌引》: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空山凝云颓不流”一句,写音乐带来的效果:优美悦耳的弦歌声一经传出,空旷山野上的浮云便颓然为之凝滞,仿佛在俯首谛听;

    “江娥啼竹素女愁”一句,仍是音乐带来的效果,确切地说是给听者的触动:善于鼓瑟的湘娥与素女,也被这乐声触动了愁怀,潸然泪下。

    “空山”句移情于物,把云写成具有人的听觉功能和思想感情,似乎比“天若有情天亦老”(《金铜仙人辞汉歌》)更进一层。它和下面的“江娥”句互相配合,互相补充,极力烘托箜篌声神奇美妙,具有“惊天地,泣鬼神”的魅力。

    “昆山玉碎凤凰叫”一句是比喻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起伏多变;

    “芙蓉泣露香兰笑”一句则是以形写声的比喻,刻意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昆山玉碎凤凰叫”,那箜篌,时而众弦齐鸣,嘈嘈杂杂,仿佛玉碎山崩,令人不遑分辨;时而又一弦独响,宛如凤凰鸣叫,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芙蓉泣露香兰笑”,构思奇特。带露的芙蓉(即荷花)是屡见不鲜的,盛开的兰花也确实给人以张口欲笑的印象。它们都是美的化身。诗人用“芙蓉泣露”摹写琴声的悲抑,而以“香兰笑”显示琴声的欢快,不仅可以耳闻,而且可以目睹。这种表现方法,真有形神兼备之妙。

    从第七句起到篇终,都是写音响效果。

    先写近处,长安十二道城门前的冷气寒光,全被箜篌声所消融。其实,冷气寒光是无法消融的,因为李凭箜篌弹得特别好,人们陶醉在他那美妙的弦歌声中,以致连深秋时节的风寒露冷也感觉不到了。虽然用语浪漫夸张,表达的却是一种真情实感。

    紫皇、女娲、神山神妪与老鱼瘦鲛、吴质与寒树,从人寰到仙府,从大神到小神以及他们身边神兽精怪,或忘记了职责,或变得行为异常,总之,如痴如醉,神魂颠倒。

    总结一下,音乐是一种诉诸听觉的时间艺术,它的音响只存在于一瞬,转瞬即逝。音乐形象也比较抽象,难以捉摸,要用文字将其妙处表达出来就更困难了。所以必须借助一定的手段(如上所述),利用人类五官通感的生理机能,把比较难于捕捉的声音转化为比较容易感受的视觉形象,这样方能最大限度地可视可感,体味其魅力。

    当然这样做了,就把音乐的语言转换成了诗的语言,诗的语言又转换成了“图画”语言,文字的文学艺术便沟通了音乐的听觉艺术与画面感的视觉艺术。

    分析到此,不禁想起现实中的一种很好地融合了听觉艺术与视觉艺术的艺术形式——电视电影艺术。毫无疑问影视艺术是一种典型的视听艺术,那么它又该如何表现音乐以求最好的效果呢?

    当然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直接放音乐,它作为视听艺术本身就有这个条件。然而正是因为它是视听艺术,除了“听”,还有一个“视”呢,所以,既是视听综合艺术,表现音乐最好也应该是视听综合效果。

    也就是说影视当中的音乐也可以把它转换成可视的视觉艺术,而且它也完全具备这个条件——特效,我们可以简称为“音乐特效”。

    说两个我认为做的比较好的作品:

    周星驰的电影《功夫》中有一个“以琴声为武器”应敌的情节:斧头帮聘请传说中杀手排行榜上第二的天残、地残两兄弟,去对付退隐到“包租婆”家多年的各路江湖高手。

    天、地残两兄弟刚出现是盲人琴师的形象,走路特搞笑,但出口便是一句:“一曲肝肠断,天涯何处觅知音……”有情调,有意思。接着,天、地残两兄弟同抚一把琴,以琴声应敌,于是,一边是或高山流水,或慷慨激昂的琴声,一边是琴音幻化而成的,或是飞舞的刀与剑,或是冲锋陷阵的铁甲武士,“铁骑突出刀枪鸣”的诗句完全被视觉化了出来。

    我甚至怀疑导演或特效师也许就受了这句诗句的启发。如此的视听效果,观众感受的自然也是一种视听享受。

    还有一部是83版的《射雕英雄传》,其中有一个情节:郭靖与欧阳克比武迎娶黄蓉。说是比武(比内力),其实展现出来的是音乐,尤其黄老邪以一支玉箫吹奏的《碧海潮生曲》。据说是注入了黄老邪深厚内力的武功乐曲,内功定力稍弱者,听得此曲,不免心旌摇动,为其所牵,轻者受伤,重则丧命。

    电视剧中是用飞旋的彩色线条不断交织变幻成各种形状飞舞着攻击敌人,来表现乐曲声;面对考较,郭靖则是以根本不通音律、毫无章法的鼓声来应对,电视剧中也是用紊乱放射状的光线来表现——也具有可视可感的画面感。

    不过,据小说中描绘《碧海潮生曲》,它模拟大海浩淼,万里无波,远处潮水缓缓推近,渐近渐快,其后洪涛汹涌,白浪连山,而潮水中鱼跃鲸浮,海面上风啸鸥飞,再加上水妖海怪,群魔弄潮,忽而冰山飘至,忽而海如沸,极尽变幻之能事,而潮退后水平如镜,海底却又是暗流湍急,于无声处隐伏凶险。

    也非常具有画面感的,若是影视剧用视听艺术来展现,必将带来更妙的视听效果。

    当然除了影视,还有动漫。我曾说过,中国的武侠完全可以在动漫中大放光彩,说的就是这点。其实影视也是一样,可以把特效用在音乐特效、武功武术特效等艺术特效上,何必只拘泥于追求烧钱的欧美式的宏大场面特效?


    一家之言,仅供笑谈。

    更多内容请关注文集《狐言狐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狐言狐语 | 由唐诗中音乐描写想到的艺术间的相通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qjte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