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快一点,时间就会缩短。
时间缩短,人就能长大得快一点。
——《狗十三》
去看这部影片前,一个朋友说:“太压抑了!影片结束后,有人哭的泣不成声,有人低着头默默离开。故事真实的让人心碎。”
不同于以往的青春片,《狗十三》没有早恋,没有车祸,没有堕胎。
“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导演曹保平用直白的镜头把大人对孩子犯的“罪”,血淋淋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有人说,我以为自己会是那个幸运的例外,可影片中一些细节仍旧刺痛了那些曾遗忘的角落。
心疼李玩,其实更多的是心疼那个年龄的自己。如果可以,我一定要给曾经那个受伤的小孩一个拥抱。
可是世间没有如果,我们都如13岁的少女李玩一样,在成长的路上,不断被折去羽翼。
每个懂事的孩子,成长背后都有多处"刀伤"
13岁的少女李玩,父母离异,一直跟随爷爷奶奶过着平淡的生活。
李玩爱看《铿锵三人行》,爱听摇滚乐,爱读霍金的《时间简史》。她的爱好是物理学,而平时对她疏于关心的父亲,却强行将她换到英语兴趣组。
为了缓和关系,父亲买来一只狗做为补偿。狗狗的狐单与无助让李玩想到了自己,于是将自己的兴趣爱好,全部寄托在那个名叫爱因斯坦的狗狗身上。
她给狗狗喂牛奶,她吃饭时悄悄将鸡腿扔给狗狗,和狗狗吃一样的饭,并多次劝说家人,不要将狗狗关在逼仄的卫生间。
爱因斯坦对于13岁的李玩来说,就是对物理学爱好的坚守。所以当爷爷不小心将爱因斯坦丢失时,李玩才会失魂落魄的一遍遍寻找。
她看似在找狗狗,实则不轻易放弃深藏内心的梦,而这些没有人在意。当后母以一双轮滑鞋做为补偿时,预示着李玩又一次被剥夺的命运。
李玩苦苦挣扎在守护自己梦想的边缘,没有人懂她内心的需要。在寻找无果后,精明的后母又买来一只与爱因斯坦相似的狗狗,被李玩当场揭穿。
“我不是非要找一只狗”,大人的伪善与合谋,让李玩无法接受。
因此当一家人的生活因为一只狗而变得鸡犬不宁时,气急败坏的父亲终于大打出手,用暴力终结了李玩的“任性”。
良心不安的父亲暴打了李玩之后,又承诺带她去看天文展览做为补偿。所有补偿替换的背后,都上演着被剥夺的戏码,从此李玩开始了一次次向成人世界的妥协。
你长大了,该懂事了,对于长辈的错,要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要追根究底。让你参加应酬,就算天大的事,你不能驳了叔叔伯伯们的面子。
这是一部关于一个女孩成长的影片,也影射了多数中国孩子的成长经历。
表面上是成人和孩子之间关于爱的方法和沟通问题,以及各种误会、不理解带来的冲突。但其实不是,是暴力。
人间最残忍的,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而这个始作俑者,恰恰是你最亲最近的人。
因此,我们活成了一个个矛盾的个体,恨不起,又无法不爱。
爱你的人往往伤你最深
爷爷奶奶爱李玩吗?当然爱。
后母生弟弟时,奶奶担心李玩受到伤害,让全家人保密。爱因斯坦跑丢时,爷爷正在市场挑选李玩最喜欢吃的螃蟹。
可是他们不曾关注过,李玩喝牛奶会吐,弟弟出生后,一家人毫不掩饰自己重男轻女的行为:“这回是个男娃,起名不能太随便。”
爱因斯坦丢失后,家人既未寻找,也未道歉,爷爷还责备说:“在她眼里,我们还不如一条狗重要。”
爸爸爱李玩吗,当然也爱。但长期缺失的父亲角色,让他的爱都建立在了剥夺与补偿上。
逼迫擅长物理的李玩改报英语兴趣班,而后用一只小狗做为补偿。暴打李玩后,承诺带她看天文展览做为补尝。李玩获得物理竞赛一等奖后,以带她去动物流浪站看狗为补偿。
姐姐李棠爱李玩吗,也爱。
她帮李玩补习英语,陪李玩聊天解闷,和李玩分享自己的小秘密。当自己喜欢的男孩喜欢上李玩时,她也不忍心责怪李玩。
可是当所有大人欺骗李玩爱因斯坦找到时,在李玩最需要支持与肯定时,大人的一个眼神,她就被收买了。
后母也是竭尽所能,配合着一家人对李玩的照顾,但她看似在了解李玩的爱好,实则将人人解决问题的方式强加于她。
男孩说他喜欢李玩,却不了解李玩不喝牛奶。李玩难过需要理解时,他却会错了意。
“以后这样的事还多着呢”,既是说给男孩,也是说给被驯服的自己。
家庭,有时候会以爱的名义设置牢笼,其恐怖在于门上无锁。你却不敢推门而出,只能咆哮的接受一切爱的安排,直到最后溺亡其中,或是被时间所离散。
那些说爱你的人,常常是伤你于无形的亲人。
大人常常习惯用一个谎言,去圆无数个谎言
爱因斯坦丢失时,家人买了一只相似的狗狗给李玩,并骗她说爱因斯坦找到了,这是第一个谎言。
父亲带李玩看天文展览馆,大门紧锁,父亲说自己记错了时间。
随后将李玩带到了弟弟的生日宴会上,这才是父亲的真正目的,去展览馆只是一个借囗,这是第二个谎言。
说好的去看天文展览,父亲以时间早为由,带李玩先去饭局,说吃完饭还来得及。
推杯换盏间,父亲始终不提去看展览的事,却一味要求李玩给大人敬酒,这是第三个谎言。
第二只狗在弟弟虐待下咬伤自己后,父亲怒气冲冲扬言要将狗卖到狗肉店。当李玩要求去现场时,父亲却带他来到流浪狗收养所,但李玩并未找到狗狗。
这是不是父亲编织的又一个谎言,似乎已经不重要了,这时的李玩,已经在大人的逼迫下完全妥协了。
她可以在庆功宴上接过伯伯递上来的狗肉,坦然的说“谢谢”,也可以在遇到爱因斯坦时,镇定地说它不是。
也许成长就是妥协与坚持之间的博弈,渐渐地你会越来越沉默,将哭声调成静音的过程,把情绪收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
我们的青春,就像片中的那只狗一样,被生活推动,被大人决定,在被迫长大。
生活不易,一路磕磕绊绊的走过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伤疤。
懂事是成长的标志,妥协是成长的必修课。
打一巴掌给颗糖,是中国家庭教育的普遍现状
父亲将李玩打的遍体鳞伤后,满怀愧疚地将她揽到自己怀里说:“爸都是为了你好,你长大了就明白了。”
“都是为了你好”,这句话的杀伤力实在太大了。
我想大部分人都能从这一幕中,找到自己成长的影子。
死党阿哲说自己十几岁时,因为常和妈妈意见相左而吵架,气急败坏的母亲直接抄起家伙劈头盖脸砸到他身上,将他打得遍体鳞伤。
晚上当他睡下时,母亲会悄悄潜进房间给他上药,而第二天的早餐桌,必然摆满了他喜欢的食物。
和阿哲有着一样经历的人,在中国很普遍。
中国的教育进步了吗?
这些血淋淋的成长史,似乎并未引起关注。在今天,数以万计的家长喜欢夸孩子的话,仍旧是“听话”、“乖”和“懂事”。
影片虽在揭露家长的“罪行”,却并没有去批判中国家长的教育方式存在问题,这是曹保平导演的高明之处。
影片最后,父女二人听着《再回首》,当李玩问父亲:“你和妈妈是怎么开始时”,父亲掩面痛哭。
导演用温情的镜头告诉观众,父母对孩子的爱是真实的,他们的肩上扛着沉重的责任,他们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正因为真实,所以才会产生共鸣。
曹导谈及创作初衷时提到:“没人注意到我们,是在什么时候突然长大的,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很残酷的,我想让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
我想,那些在疼痛中长大的孩子,为人父母之时,会懂得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自由的个体。
就像纪伯伦说的那样: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渴望自身的儿女
他们通过你出生,却并非来自于你
虽然他们和你在一起,却不属于你
给他们你的爱,而不是你的思想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给他们的身体提供住房,但不要禁锢他们的心灵
因为他们的心灵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达不到的明天
今日推荐:
本文作者简十一,从事金融行业却立志于: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吃万家美食、按万次快门。
一不小心,就甩了这么多干货进来了:
专注写作阅读,会为您源源不断地提供有用干货!
如果你想要在写作路上抱团成长,组队前行,
可以添加微信号lancheng42或aiusana20141030。
感谢您的关注,欢迎您的到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