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山者仁,近水者智

作者: 玉米配排骨 | 来源:发表于2019-07-20 10:32 被阅读6次

    近山者仁,近水者智

    大致是说的自然环境对人的影响。靠近山或者在山里生活的人,大都会比较直爽、仁义,没太多花花肠子。而靠近水生活的人们,则普遍的比较有灵性,富有技巧的心智。

    这本来就是一种很笼统的说法,很难分辨真假。要非要辩证个清楚,那首先要给“仁”和“智”下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然后再统计哪些区域可以划分为“近山”,哪些区域可以划分为“近水”。最后,再对选定区域内的人进行大规模统计,现在人口流动性这么大,待多久算是“近山者”或“近水者”呢?出生地近山就算近山者吗?出生近山,然后近水生长10年,该怎么划分?还有要是有人近山居住,但是本人是个死宅,就喜欢呆在家里玩泥巴,那他算不算近山者?

    由此可见,一句话要想拿出来证真或者证伪,会是一项繁琐艰巨的近似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万幸的是,大多数人还没有那么杠精,非要分个青红皂白不可。

    而我们看到这话,也只是懵懵懂懂中觉得好像是这么回事。

    古人的一句话, 可能说出来时就是凭个人感觉得出的结论,然后后世也没人去认认真真的辩个真假。

    但是奇怪的是,就是这样的话,可以流传百年,甚至千年,也是奇了怪了。

    只能说,除了真假之外,还有一种东西在决定着它的延续与否。

    在理,

    有人觉得在理就行,

    这样这个观念就会有它的市场。姑且不论这话的内容如何,不论这话的出处何方,不论这话的可信度、可执行性、可验证性、实际用途如何。只要话有人信,有人愿意信,那这话就有生存的土壤,就有传播的能力。

    这样看来,人本身就是一种测试样本,也是话题生存的土壤。

    从古人提出这句话,这个观点之后,验证试验就已经开始了。看到这话的人,会不自觉的拿自身或者身边的人做案例,来检验这话的真伪。要是觉得符合实际情况,那他就会接受这个论断,甚至可能成为这句话的传播者。反之,则会终止这个结论的传播。

    如此看来,实际上对这句话的结论的验证,一直在进行,并且是在一个更加近乎完美的方案设计中来进行的。它采取的样本量是所有接触过中华文化的人的总合,进行验证的时间是从观点产生之日到今日,并且完全没有停歇的迹象,所采用的测试方式是每个人是否接触到这一观点,是否接受这一观点,是否传播这一观点。这是一个动态的,绝对科学、自然、流畅的验证方案,超越了任何高明的设计,流程完美的近乎自然,并且没有花费任何额外的人力物力,并且能时时刻刻反馈最新的进展和结果。

    实在是高。


    可以说, 只要有人在,只要有华人在,这个验证试验就会一直持续。

    如果哪一天, 这个话题消失了,那可能是人类灭绝了,

    或者说,山,或者,水 消失了。

    无山无水,也就没有什么近山近水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近山者仁,近水者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qsy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