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写这篇文之前,我特意问了一下一位资深茶友,你觉得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春茶?他说春茶就是早茶,如果按时间上来说,就是明前茶。他的意思其实是大多喝茶人的意思,也是市场上许多人对于春茶的认识。
春茶为什么那么贵?贵在新。
因为茶树经过一个冬天的休整,刚突出新芽,就被采下。冒尖的芽茶,是春的代表,喝的就是这一口新鲜。当然在采摘上也是更为费力,因为芽叶刚出,人工采茶是一门既辛苦又充满技术含量的工种。既要采摘到芽叶,还要不伤及茶树的元气,保证后边继续吐芽生长。采茶回来对芽叶的烘焙制作,更是一门高端的技术。这一切糅合在一起,决定了春茶之昂贵。现在市场价上的明前茶已经卖出了天价了,一部分原因确实来源于物依稀为贵,另一部分也是人工炒作所致。

现在对于春茶的采摘时间也不是那么明确了。感觉过完年没几天,就有春茶到的口号,或者明前茶上市。清明节前已经完成了采摘和炒制的过程,已经可以喝到嘴里了。那就是说在春分的时候已经开始采摘了,这个时候的芽头确实够嫩,够新。但是我认为不是所有最嫩的茶就是最好的,因为才长出的嫩芽茶叶的许多有益物质还没有来得及形成,过于娇嫩也未必是绝对的好事,它的茶气并没有形成,感受到的只是那一抹芬芳的新。
那到底春茶的采摘季节是什么时候呢?茶经里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这个时间很明确,但是大家要知道,这里边的时间指的是农历的时间,并不是公历时间。公历的二月基本上是春节时间,北方还冰天雪地,南方也是冷风刺骨,那个时间不可能有茶可采。如果按照茶经里的这个季节,那春分时刻采茶也是太早了点。
有句谚语叫“雨前宝,雨后草”,说的是春茶在谷雨前采摘最为合适,谷雨后再几天叶子就长大了,失去了春茶的娇嫩。比如太平猴魁采摘的时间就是谷雨前后,这个时间是不早不晚确实,既让叶片能保持春茶的鲜嫩,又能让茶气得到进一步的孕育。还有一句谚语“一年老了爹,一天老了茶”。可见人们对茶的采摘时间把握的准确度,重视度。茶经里写“雨天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雨天采茶肯定不好,茶叶的水气太大,在口感上和品质上拉低许多。所以,采茶确实是看天吃饭的一件苦差事。
以前唐代的时候,只做春茶。这个在浙江长兴县的大唐茶贡院有着完整的历史再现。也就是陆羽茶经里记载的茶的制作工艺和过程。一年只采一季,为了保存然后穿成饼,喝茶的时候再焙。而现在我们基本采摘要分三季,甚至海南可以采四季。每个季节都要做茶的工艺,使我们完整的品尝到各个工艺的不同,感受每个工艺的精益求精的技艺。
如果说茶按照季节采摘来分的话,基本上是清明到立夏采摘的是春茶,小满到夏至的茶属于夏茶,大暑到寒露的茶属于秋茶。理论上认为夏茶为下品,应了上边所说的话,雨后草嘛。但是不是所有的夏茶都不好,工艺很好的茶也是精品。比如白毫乌龙茶就是典型的夏茶,却是最经典的乌龙茶。产地是台湾,又名东方美人茶。我有幸得了一罐,浓厚甘醇,让人爱不释手。

回头再说春茶,大家都知道春茶除了喝之外,还具备一定的观赏性。如果泡在玻璃杯里,上下沉浮翻飞,十分悦目。再加上其新鲜度,稀少程度和采摘难度自然价格十分高昂。但是如果您是真的爱茶,只为了喝茶,其实没有必要一掷千金去追求这些噱头,说到底,爱茶的人重在茶,其他都不重要,用嘴巴喝茶,不要用耳朵和眼睛喝茶,老百姓喝茶,实在。
个人之言,不到之处敬请海涵,感谢您的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