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❶
不吹不黑,催婚具有不可低估的史诗感。
「春节将至,我从今开始催婚,至死方休。我将不寒暄、不客套、不见外。我将不分亲疏,视如己出。我将尽忠职守,一腔热血。我是黑暗中的姻缘,八卦中的红线。我是抵御清欢,编织天伦的月老,唤醒剩狗的洪钟,守护血脉的铁卫。我将生命与荣耀献给催婚者,今年如此,年年皆然。」
我们亲爱的粑粑麻麻,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伯父伯母、叔叔婶婶、姑父姑母、舅舅舅妈、姨妈姨丈、以及一群叫不上名字的稀有亲戚念念有词,抓马附体。
恍惚间我们还没放下行李就被置身于长镜头、群戏、多线叙事、炸裂的剧本、凌厉的潜台词,直至脑中回荡一声悲鸣。
当初就不应该下凡!
为什么每一届的催婚都那么糟心呢?咱们是时候来探讨一下本质了。
❷
催婚真正中二的地方不在于长辈化身宇宙主宰或我们隐私被侵犯,在于向社会释放了一个错误的主张。
催婚起源于一个问题——「为什么还不结婚?」
注意这个「还」字,开启潘多拉魔盒的咒语。
单身汪往往来不及审题就被硬核的亲戚父母迎头痛击,继而内心产生波动,大脑开始眩晕,错过美妙的素质三连:
为什么要结婚?
找什么样的人结婚?
想要怎样的婚姻生活?
管你是谁,忽视这三个问题的人一定概率触发离婚剧情:
2018 年上半年,中国结婚登记 539.7 万对,离婚登记 193.1 万对;中国离婚率自 2003 年连续 15 年增长。如果可以买离婚指数基金,韭菜们做梦都笑醒。
每年大几百万中华儿女在婚姻中幻灭,浩浩荡荡,相忘江湖——这人口数量超过新西兰。催婚若都以得逞告终,那真是乖乖隆地咚,韭菜炒大葱。
催婚是为了 KPI 而 KPI 的典型,扭曲了婚姻的初衷。
滋养君献上一个想法:

如果我们忘记为什么出发,最好的对策是停下来。
如果我们发现已经走错路,最好的对策是停下来。
❸
社会学家李银河曾开脑洞:从爱的形式上看,未来的爱情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挣脱婚姻制度的束缚,婚姻制度有可能走向消亡。李银河预测对不对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关心了问题的本质——为什么要结婚?可不可以不结?
滋养君顶喜欢这种反思,我们不妨问问下一秒的自己:
是啊,我为什么要结婚?
这才是妥妥的问题。
当我们取下枷锁,尝试自问自答时,世界别有洞天。
爱因斯坦说,提问比答案更重要就是这个道理——一个问题让我们神烦,无论打或逃,都永远困在这个维度了。如果把问题上升一个维度,问题往往迎刃而解,甚至不存在的。
婚姻是一个可选项,一种生活方式,没人有权力干预。父母也不行,他们只是我们来到世界的通道,并不拥有我们的人生,遑论亲戚、朋辈、闲杂人等。
在我们真正想清楚从婚姻中获得什么之前,结婚算不得一个重要任务,更谈不上紧急。
相反,离婚往往才是重要并紧急的,不信问问组成「新西兰」的老铁们。
关注「一秒钟滋养」,帮你看见更清晰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