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何看待现在留守老人大多是男性?当我看见这句话的时候,我想法和很多网友的想法是相反的,他们想到的是:男性懒惰,动手能力差,不会做家务,不会带孩子等等。而我想到的是孤独,一日三餐就是一个人,莫大的房间异常的安静,咳嗽一声都有回声,本是团圆的日子,可是这么就剩一个人了,想到瞬间心里莫名其妙的心酸。

当然网友说的那些东西也是存在的,在农村,男人们在年轻的时候大都为了养家糊口常年不在家。带孩子和做家务的事情自然而然就落到了女人身上,所以孩子的吃喝拉撒是女人再管,自然就不懂得如何照顾自己孙子辈。
现在很多年轻人、特别是90后不想让他们的孩子成为留守儿童,因为他们是留守儿童,懂得那种感觉,饿哦很多朋友都说自己带孩子。那就需要把孩子带身边,然后由于两夫妻需要上班,所以必须要让家里面的人来带,这就造成有很多留守老人。
以前最严重的就是留守儿童,而现在却是留守老人,这其实是一个取舍的问题,毕竟有工作的地方没有家,有家的地方没有工作。
其实很多人觉得那就两个人一起过来不就好了?哪有那么问题,的确是可以这么想,可是你有没有想过,即使是两个人,他们来到这个陌生的城市,没有朋友、没有亲人,只能每天大眼对小眼的生活。

我看过一次撒贝宁的采访,期间他说到:“我后悔把父母从老家武汉接到北京来,这个是可以和年轻人分享一下的,有的时候出于好心,当然父母也有这个意愿,我和妹妹都在北京,自己竟然有能力,把父母接过来未尝不可,让他们和孩子们在一块,我们也能更多的陪伴父母,接到北京来之后,由于工作特别忙,没有想象中一样相聚的次数更多,就是他们失去了很重要的东西,就是他们熟悉的生活环境,包括老朋友,老同事,家里的亲人。很多时候都是两个老人在家里面四目相对。他们缺少了那些生活中必要的元素,他们一下子会很寂寞,现在回想起来都很难体会,永远都没有办法弥补这个。”
城市和农村区别真的会很大,在农村父母有自己的圈子,反而在城市他们会压抑与孤独,完全没有自由的感觉。
三年前我让我父母来深圳玩,来的时候他们不会坐飞机,是我先生去昆明接他们的。到了深圳后发现,他们对于这里的一切他们都不熟悉,这里坐车涮乘车码,进住处需要门禁。他们没有坐过地铁,告诉他们有乘车码就可以了,但是不太愿意去坐。每次告诉他们可以出去玩,不要一直在家里,他们会找各种理由不出去,周末带他们,也不愿意去远一点的地方。然后我们反而也没有时间陪他们,后来他们不想呆下去就回老家了。到家了给我们打电话都是开心与轻松的,还说着明天谁家做酒席哦,他们要去什么的。
他们对这个环境是排斥的,因为他们从小在农村,没有出过省,所以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家里面的人见面都是相互打招呼,这边连隔壁的见面了都不说话。我们不应该强迫父母适应这样的大环境,强行让他们离开几十年的圈子。

现在我和我先生就是自己带孩子,不是说父母公公婆婆不帮忙带,他们愿意帮忙带,但是可能需要把小孩子放在家里面,我和我先生就不太愿意也不想把小孩子留在家里面。可是老人家里面还要种地,他们也放不下家里面的地。我们就多辛苦一点,他们也可以安安心心在家里面,他们需要什么,缺什么,我们都会在网上给他们买。还给他们买了老年车,上街出门都是非常方便,他们开开心心去老年协会去玩,家里面的人几个人坐一起打牌聊天,过年了家里面的亲戚都会来拜年,很是热闹。
我和我老公说,我们自己带孩子,其实会避免很多问题,孩子教育问题,隔代亲嘛,老人都是舍不得的,是会心疼的。
我们还是把父母的时间还给他们,他们为了我们辛苦了大半辈子,孩子是我们自己的,我们自己带自己养,让他们去做他们年轻时候错过的和没有时间做的。
可能每一个老人喜欢的生活方式还是不一样的,有些老人能舍弃生活和家里面的人来到大城市,他们喜欢大城市的方便与发达;而有些老人喜欢农村的烟火气息,喜欢那种左邻右舍和和睦睦、喜欢自己种种地、捯饬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无论是怎么样的,我都希望,下半辈子你们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无论在哪里,只要是你们喜欢的就可以。
你们不用为了子女而活,为了祖孙辈而活,也不用为了生活奔波,想跳广场舞就去,想去哪里旅游也去,趁现在还能走得动,趁现在对生活还有热情。
无戒学堂日更营第十五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