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7114/a730dbaac277fd85.jpeg)
从前有一段时间,「你用手写文章,还是电脑打字」还是一些写作者之间的讨论话题;有些人坚持手写的感觉,再让书籍或媒体编辑去誊写或打字,但也有些人早早就已经进入打字交稿、甚至线上直接发表的时代。
其实,只要是用心写作的好作品,就结果论来看,手写或打字并不是太大的问题;何况这年头除了比我更老的老前辈之外,这应该也已经完全不是讨论的话题了。
不过,经历过手写文章时代的人,记忆中除了好笔好墨之外,大概还有一件东西是平常不会想起,但一旦想起来倒是很有感觉的,那就是稿纸。
从手写到电脑写作或编辑,大概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
最早的时代没有电脑可用,大家都用手在稿纸上写(约1985年以前);
-
后来虽然有电脑可以打字了,但印刷厂多半不收文档。得先自己用打印机印出来,再把稿子送到照相打字行,指定大小间距之类的条件,让店里再打一次(约1990年以前);
-
进入1990年代之后,才慢慢转到全电脑写稿和编辑的流程。
除了技术层面之外,跟稿纸最密不可分的一个限制就是“篇幅”;虽然印刷媒体一直都有篇幅限制,不过在使用电脑文档输出前后,还是有些不同。在没有电脑之前,文字是打字行打好、一块块送进编辑部、再由编辑贴上完稿纸;这时候如果发现错字、或是必须增删字数,就是编辑最大的恶梦之一。
如果发现有错字,就得用刀挖掉,下次送打字时再顺便打对的字进来贴补,这算是简单的;如果要增删字数,因为打好的字不像电脑屏幕上的字一样会自己移动,所以编辑必须自己生出虚字来补、或是把字切开来往后推。
因为有这些麻烦(对于没有看过这些作业的人来说,真的挺难用文字形容那些过程的),所以每张字数固定的稿纸、以及打字前后的校稿过程,对于编辑来说就特别重要;如果这个过程随便一点,后面就可能会有吃不完的美工刀和胶水。
也就是说,稿纸不仅对爬格子谋生的人(“爬格子”也是来自稿纸的形容方式)是重要的吃饭家伙,另一方面也是编辑控管制作流程和规格的工具之一。 我自己因为这两种角色都扮演过、也经历过前面说的几个阶段,所以对稿纸确实有种特殊的感情。
于是翻找了一下库存,还真的有以前留下来的稿纸。
![](https://img.haomeiwen.com/i7114/6e911c38f650ce73.jpg)
这是当时最常见的600字稿纸;格子不大,所以字都得写得小一点,万一需要删改的时候才有空间。
很多大师写稿时不仅字潦草、而且会圈点拉线,必须请出功力相当的编辑或检字师傅才有办法辨识;至于我们小作者就只好一个字一个字慢慢刻整齐、或是写完一张之后自己重新誊写一次。
另外有一种版面看起来类似、但只有300字的稿纸,原本据说是所谓“日本式”,不过大概因为字可以写得大的关系,用的人也慢慢多起来;现在除了小学生以外,无论多少字的稿纸大概已经很少人用了吧。
翻出旧稿纸,发现里面藏着自己大学时代的笔迹,算是个意外收获。
![](https://img.haomeiwen.com/i7114/40444bb9fbf651e9.jpg)
如果是用量够大的单位,像是作家、学校、或是刊物等等,就会有针对自己需求设计的稿纸。例如上面这叠,就是我很久以前在第一个杂志工作时使用的版本。
最顶部印有编号、校稿者签名、指定打字规格等栏位;横向字数则是配合标准栏宽,每行偏左边有一条稍粗的分隔线,则是图说字数的边缘(图说每行字数较少)。
我在这家杂志的后期,就已经不再使用稿纸,而是自己用电脑写稿、删改、校对,弄好之后打印出来,把列印稿拿到打字行让他们用照相打字再打一次。那部电脑是我自己带去的Mac Plus,也是全编辑部唯一的一台电脑。
(至于为什么不是全公司唯一一台呢?因为公司还有一套AS/400,如果您知道那是什么的话。)
从那之后,又经历过磁盘交稿、U盘交稿、烧光盘交稿、网络交稿等等不同的方式,发表的媒体也从杂志、报纸、手工网页,一直到不需要担心篇幅、字数、截稿时间、后制处理的博客;虽然方便,不过就没有那种字句推敲、纸笔摩挲,短短一两千字的稿子也仿佛经历十月怀胎的感觉了。
我甚至曾经有段时间,坚持只用钢笔写稿,因为喜欢感受笔尖在纸面上摩擦的回应和转折,那种乐趣是惯用圆珠笔的人不太容易了解的;然而,跟其他比较“现代”写作工具的精确度和效率比起来,这点乐趣就显得微不足道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