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这是一部清华大学百年纪念献礼的电影。身边的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给我推荐过这部片子,只知道是跟抗日、文革那段时间挂钩,所以把这部片子留着和妈妈一起看,觉得她可能更有感触。
先来陈列一下身边人对这部片子的评论:
20左右的女孩子:“挺好看的,王力宏在里面的有一幕出场挺帅的。”
30左右的女孩子:“看完了觉得还是很感谢当年的那些人,真的在他们青年时期就很有才。”
50左右的女孩子:“小日本当初欺负我们,所以我们中国大不安逸它。”
可能有些人看这部电影会有一种想翻白眼的感受,因为觉得里面的有些台词生硬,死拉着点题或者煽情,这些情况都是有的,我推荐去看看豆瓣上有个话题“《无问西东》为何口碑两极分化严重?”,应该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在我,还是很推荐这部电影的。
这部电影是由四条线来回交织着组成,空间一定(北京),时间变化。1920年的吴岭澜,1940年的沈光耀,1960的程鹏,2010年的张果果。这四个人都不算各个时代的伟人,但都代表了每个时代的特性,由他们的眼展现了伟人及对人们的影响。并且在电影的后半段,四条线开始有了联系。纠结文理的吴岭澜在泰戈尔的影响下走出迷茫,教了沈光耀;沈光耀在一次空袭中选择了从军当飞行员,并且给战乱区的孩子们空中投食;为祖国科研事业做出贡献的程鹏是沈光耀当时投食的孩童之一;程鹏的一句“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影响了战友李想,又救了张果果的爸妈。
当中涉及了几个大学,清华学堂、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其实刚开始几个故事从现代,再到文革,再到抗日,最后到民国,呈现的是一种追溯的趋势,最后追溯到了源头是片尾特别提出来的梅贻琦(当然还包括当时与梅先生一起站在泰戈尔身边的梁思成、林徽因、王国维、徐志摩、梁启超)。梅先生在片中说道:“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和喜悦。”其实就是说凡事竭尽全力、遵从内心,从而达到一种从容笃定(这也是让吴岭澜羡慕并走出迷茫的一点)。
作为一个还在求学的人来说,看到中间沈光耀的一段其实特别羡慕,虽然那个时候学习环境很糟糕(漏雨的草房、躲避空袭的土沟都能成为教室),但是在那个大时代背景下,学习氛围很好,而学习又不仅仅学的是技能,还有常说的道。这里又可以追溯,吴岭澜有句台词说;“把自己交给书本,心就是踏实的。”作为校长的梅先生告诫他:“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当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这句话让我想到了我的高中语文老师,曾经也这么对我们说过,你们的高中生活也不过就这么些日子,所以尽早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怎么做是件很重要也是很幸运的事。
我也像吴岭澜说的一样,有那么些时日,远离人群,想着该怎么渡过我这一生,不同的时代却有着相似的心绪,我的语文老师说得对,我们现在的逻辑、道理、知识都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日以夜继的早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行为中了。也是这部电影中追溯的用意,传承。
当然,除了主角以外,有些角色的一生也很值得我们去看看,我甚至觉得有可能更贴近大部分人。吴岭澜和沈光耀的时代都太光亮了,以至于我看到的和相信的就是整个时代都是力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放。到了后面的程鹏时代和现代,就出现了令人哀叹的角色(包括几位主角,感觉想说这个的很多后面再单独说吧,只是很喜欢在豆瓣上看到的一句话“孤坟葬着未亡人,深井跳下活死人”总结了两个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