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用课堂上介绍的阅读方法,阅读一本书,并写一篇推荐,500字以上。
你有没有遇到这种情况:面对很多书却很发愁,不知道该读哪一本?时间精力有限,怎么读才能get到重点?读了很多书,却想不起讲了什么......
有一本书会让你减少焦虑,不再困扰。它,就是《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是美国的莫提默·J·艾德略和查尔斯·范多伦。这本书正如书名所写,是一本专门指导阅读方法的、实用类的书。
可能你会想:读书还需要教吗?一个人只要认识字了,就会读书啊!但事实真的如此吗?我们从小到大,拿起一本书总是习惯性地从头读到尾,这种做法正确吗?
《如何阅读一本书》彻底地更正了我们以往的错误阅读习惯。这本书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介绍了阅读的四个层次: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作者指出其中收获最大的是主题阅读。有的书只需花十几二十分钟就可以读完,有的书却要放在“透视镜”下仔细分析......第二,书中还介绍了用不同的方法读不同种类的书。
读者可以按图索骥,自我对照,看看自己处于阅读的哪个层次,并根据小说、历史、社会科学等不同种类的书,调整自己的阅读方法。
有意识地运用书中提到的阅读方法,能让你成为一个更聪明、更主动、更有收获的阅读者。
每一位对阅读感兴趣的人,都应该读读这本书。不懂阅读的人,初探阅读的人,读了它,可以少走弯路;对阅读有所体会的人,读了它,会有更多的印证和领悟。
这本书初版于1940年,1972年增订改写,出版至今近80年来畅销不衰。这本经典之作,一定会让你从中获得力量和启示。
2、 写一篇听课笔记(重点谈收获),体会式笔记,而不是摘抄课堂内容,1000字以上。
机缘巧合,在写作的道路上,想要什么,就能找到什么。
当我苦苦寻找我的写作领路人时,释若老师出现了。
释若老师,真的是一位很有特点的老师:一点点陕西口音,斩钉截铁的语气。一上来,我就被他的坦诚、直率、风趣的讲课风格吸引住了。
释若老师的公式写作课第二课,我听了两遍。第一次,在火车上,第二次,在宾馆里。两次的感觉不一样,每听一次,每看一次听课笔记,对这节课的主题——阅读理解的印象也更加深。
通过听释若老师的课,我理解的阅读理解是:用自己的语言,把阅读过的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一部电影、一个故事、一件事,说给别人听,让别人理解,就是阅读理解。
其实这种能力,我们在生活中经常在不知不觉运用。比如,我们会主动对亲朋、好友、家人分享刚看过的一篇好文章,或一部电影,或网络上的一个热点事件。
我们常常兴奋地跟别人说我们的所见所闻,好想让别人通过我们的讲述,也产生感动、激动或愤怒的情绪。
这种自发地、无意识地分享,有时候自己说得开心,对方也会受我们影响,能产生强烈的共鸣。有时候对方听了却又没什么感觉,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可能不会深入思考。
但释若老师的公式写作课里讲到的“阅读的六个维度”“重述技巧”让我更明白,什么是真正有效、有用的分享。怎样做,才是分享的正确打开姿势。
只有注意到阅读的六个维度,不仅站在自己的角度,更要站在读者的角度上进行思考和表达,才能让读者更有收获。也就是写文章也要有产品思维。
其实不管是写文章,还是说话、做事,要想取得好的效果,都要站在对方的角度去考虑,才能取得想要的结果。
释若老师这堂课,我还有一大收获是:老师手把手地教我们如何写拆书稿。
他用写人物传记为例,边说边输入,教我们怎么一步步地写下去。他不仅讲方法,还讲思考方式,让人逐渐窥见到实用类写作中的方法和技巧。
一经他讲出,那些道理和方法又显得那么明白、易懂。但要是没有人点透这层窗户纸,不知要在漆黑的写作道路上摸索多久才前进一点点。
真正有效、有用的分享,是让读者知道你分享的是什么,为什么和怎样做,也就是2W1H模式。
虽然听起来很简单,但真正做到,让读者读得明白,并且知道怎么做,没有深厚的积淀、融会贯通的能力,也不是轻而易举能做到的。
但释若老师做到了。他的授课视频和讲义,不知不觉就给我们勾画出了文章的脉络,又自然地给出了里面的内容,好像一切都举重若轻,水到渠成,“得来全不费功夫”。其实,我知道,这是老师读书读了两大麻袋后独立思考、总结的结果,也是老师长期实践的结果。
从释若老师简短有力、清晰明了的讲授中,我感受到,他是一位有情怀的老师。我也更有信心自己能够通过他的指导和帮助,在写作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剩下的,就是在释若老师的指导下,死磕自己,最终找到自己的道路。我相信,我一定会有自己的收获和成长。
3、在荔枝微课,释若老师的读书专栏“噢耶,读书来了”,听老师解读的《这样读书就够了》,并写下你对RIA读书法的理解,500字以上。
为什么有的人读了很多的书,却用不上?是不是,书读得越多越好?是不是成年人的记忆力太差,读过的书,到用的时候却一点儿也想不起来?
要回答以上的问题,首先就要明白,成年人的学习,不同于学生应试教育为主的学习,最重要的是学以致用。
当我看过《这样读书就够了》,又听了释若老师解读这本书,才明白,用RIA拆书便签法,会让上面的问题变得不再是问题。
RIA是拆书帮帮主赵周创建的一种学习方法。
R即遇到让自己心动的观点,停下来,用线划下来。I指用自己的话复述文中或书中的某个知识点,A1指联系以往经验,思考是否有过和知识点相似或相关的经历,A2指在今后规划如何运用这个知识点。
使用以上三个步骤,在阅读的过程中,对能触动自己思考的观点进行有机地思考和规划,在今后的生活、工作、学习中有目的地进行学习、思考和实践,这样就能做到学以致用。
同时,注意自己在写A1和A2的内容时,一定要尽可能地写详细一些。并且,在读完整本书的知识点后,把写有A2的所有便签纸都取出来,贴在显眼的部位,提醒自己,要经常在生活、工作、学习中运用。
更神奇的是,通过在阅读、学习中经常不断地问自己一些问题,并将这些问题梳理汇总,形成自己想深入探究的某一领域的方向,进行有针对性地阅读和思考,就会在不断地学习和探究中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从而为自己深入研究某一领域的学习奠定扎实的基础。
这就是《这样读书就够了》中运用RIA拆书法的神奇之处,也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思考。
4、用课堂上介绍的重述原文方法,写一篇人物传记稿,1500字以上。
各位书友,我今天要给大家讲的这个人物,他的名字叫甘地。他被称为印度国父,也是提倡非暴力抵抗的现代政治学说的创始人,他影响了全世界的民族主义者和争取和平变革的国际运动。
甘地,曾经是一个腼腆、害羞,屡遭失败的律师,最后竟成长为一个拥有强大影响力、被全印度人民拥护的圣雄,民族解放运动的杰出的领导人,这一切是怎么做到的呢?
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找到一些蛛丝马迹。
1、天性中善于反省、自察的特质
甘地从小就生活在一个信奉仁爱、不杀生、素食、苦行的印度教的家庭。在家庭影响下,他自幼就腼腆、羞怯、循规蹈矩。这种孩子在今天也不会讨喜,常常被大人看做没出息、胆小,不像个男子汉。
你能想像得到,100多年前的印度,甘地因为这个性格受到多少批评和指责吗?
但这种气质的孩子也有他的优点,就是比较敏感,善于自我反省,遇事总会从自身方面不断反思,这样就会让自己的行为更有理性,更符合较高的道德标准。
他为自己年轻时贪恋肉欲而自责,也为目睹火车上三等乘客的野蛮和粗俗而难过,更为自己精神的追求和身体的不统一而抗争。
他的善于反省自察的特质,让他遇事总会比其他人多思考一步,随之行动力也会更强。.
2、生活中近于苦行僧式的自律.
开始甘地对自己的约束并不太强,年轻时的他在伦敦求学,也想和年轻的姑娘们产生暧昧的感情,但当他冷静下来后,感到自己的行为无形地伤害了远在国内的妻子时,就再也没有参加过类似的聚会了。
而且,随着甘地对事业和政治上的追求,他意识到,要想让自己更加纯洁,首先身体上也要纯洁。
开始他不吃肉、蛋、奶等荤腥食物,后来只吃水果和坚果,创造了肠炎疗法。再到后来,他说服了妻子,不再过夫妻生活,并带领印度人民亲自动手纺织粗布,半裸着身体,过起了苦行僧式的生活。
3、政治上的进步和成就。
甘地年轻时,从英国伦敦学成归来,一开始是连一场官司打不赢的律师,到后来把全印度人民的利益放在心上,领导印度国大党,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党派,发展壮大成为印度的重要政党,发出“英国人退出印度”的呼声。并身体力行,采用非暴力抵抗的方式,一步步坚持着,用自己的生命抗争,解决和平问题,最终实现了抵抗英国殖民地,争取印度独立的结果。这充分体现了甘地在政治认识上的进步和成就。
圣雄甘地的78载人生,像一道流星一样划过天空,给后世留下褒贬不一的评价:
爱因斯坦说:"后世的子孙也许很难相信,世上竟然真的活生生出现过这样的人。”
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却说他“真是令人作呕。”
不管怎样,甘地的非暴力抵抗运动,在当时和现在以武力称雄的世界里,确实让我们的内心有些颤抖,有些柔软。如果世间确实有一种平静的力量,那非“甘地的不抵抗运动”莫属了。
虽然,非暴力抵抗的作用是有限的,但甘地的非暴力抵抗运动,作为一个时代的标志,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和道德感召力。这是世界上最不可缺少的两样东西。
时间过去了150多年,今天的我们,从甘地这位外表瘦弱,内心强大的人的身上,又能获得哪些启示呢?
1、道德上:对自己要有高要求。
生活是一场修行,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让自己在道德上臻于完善,即多一些对他人的同理心和悲悯心,而不是沦为岁月的奴隶,变得世故和狡诈。
2、行动上:要坚持做正确的事情。
我们虽然不能做到甘地那样,像圣人一样严苛地要求自己,但我们至少也应该在衣食住行方面,不要无限制地让自己贪欲之心膨胀。而应该,饮食有节制,宜清淡;生活上不奢侈;性事不过频,适当运动等。只有生活上减少欲望,内心才会更加平静,道德上才会有更高的追求。
3、要养成时时反省的习惯。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过。
我们现代人,更应该在纷繁琐屑的生活中,养成一种反思、审视的习惯。否则,生活只是一种经过的方式,没有更多的反思和总结,即使活到了90岁,也只是长了白发的幼童,这样的人生意义何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