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作者‖渤海居士冯志亮
文海晨光‖曲水流觞,少女成人礼……上巳节……
三月初三,暮春登高;曲水流觞,祓禊畔浴。
今日上巳节,少女成人礼;蒸食乌米饭,插戴荠菜花。
郊外祭祀高禖,南北司蚕射雁;轩辕黄帝生日,华夏民族圣诞。
——渤海居士冯志亮题记
文海晨光‖曲水流觞,少女成人礼……曲水流觞:中国古代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后来发展成为文人墨客诗酒唱酬的一种雅事。亲友结伴,坐在河渠两旁,在上流放置木制酒杯,酒杯顺流而下,停在谁之面前,谁就取杯饮酒,意为除去灾祸不吉。
祓禊[fú xì]:古代中国民俗,每年于春季上巳日在水边举行祭礼,洗濯去垢,消除不祥,名为祓禊,源于古代“除恶之祭”。
上巳:是指以干支纪日的历法中的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有三巳。元巳之别称。中国农历的纪日法巳日一共有五个:己巳、辛巳、癸巳、乙巳、丁巳。
巳在五行上属火,但与天干配合后,每个巳日的纳音五行则都不同,如己巳的纳音五行是大林木,辛巳的纳音五行是白蜡金,因此所表示的吉凶特征也各不相同。
乌米饭:相传本师释迦牟尼佛坐下十大弟子之一的目犍连尊者,为使母亲的饭食不被饿鬼所抢,想办法用南烛叶捣汁染米,煮成乌饭送去,饿鬼们见此饭乌黑异常,不敢进食,母亲才终于得以饱腹。
后来百姓为纪念目犍连这位孝子,每逢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和四月初八佛诞日,都蒸煮乌米饭食用,还能消除灾祸,预防疾病。《本草新编》记载南烛叶为杜鹃花科植物乌饭树的叶。
荠菜花:中药名,亦为药食同源之物,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湿之功效。相传三月初三,妇女小孩头插荠菜花,可免一岁头晕之病。
高禖[méi]:即管理婚姻和生育之神。高禖,又称郊禖,因供于郊外而得名。禖同媒,禖又来自腜[méi](意为肥美)。最初的高禖,属女性,而且是成年女性,具有孕育状。
在汉代画像石中就有高禖神形象,还与婴儿连在一起。辽宁地区红山文化遗址的女神陶像,就是生育之神。随着朝代更迭和社会发展,高禖有了很大变化,由女神变为男神,河南淮阳人祖庙供奉的伏羲,就是父权制下的第一位高禖神。
文海晨光‖曲水流觞,少女成人礼……司蚕射雁:上巳节期间北方还进行一种弋射活动,即利用一种带丝线的箭射击野雁,射中后即索丝而取雁。在当时,这种雁与其说是猎物,莫如说是送礼的最好赠品。而南方农家女子在此时则开始采桑育蚕。
农历三月初为养蚕最佳时节,相传种桑养蚕之法为黄帝正妻嫘祖所创,又相
农历三月初为养蚕最佳时节,相传种桑养蚕之法为黄帝正妻嫘祖所创,又相传三月初三为黄帝诞辰,故于此日为古代传统大节,以纪念和歌颂华夏人文始祖黄帝与其妻子的丰功伟绩。
上巳【sì】:是指以干支纪日的历法中的夏历三月的第一个巳日,故又有上巳,元巳之别称《周礼·春官·女巫》:“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郑玄注:“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薰草药沐浴。”
《后汉书·礼仪上》:“是月上巳,官民皆絜(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后汉书·周举传》:“六年三月上巳日,(梁)商大会宾客,宴于洛水。
”因知在先秦时,这个日子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主要活动是人们结伴去水边沐浴,称为“祓禊”,此后又增加了祭祀宴饮、曲水流觞等内容。
魏晋以后,该节日改为三月初三,故又称重三或三月三,杜甫《丽人行》诗中“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云云,就是对唐代长安曲江风景区内节日盛景的描绘。此节在中国流传时间甚长,不少地区至今尚有余韵可寻,当然在节日性质和内容上已发生了不少变化。
此外,一般多认为当前南方许多少数民族中盛行的各种以三月初三为期的节日活动,也与古代的上巳节有渊源关系。为此,对上巳节的起源及其原初涵义的探索,成为民俗学研究的热门课题。
早在周朝,每逢三月的第一个巳日(上巳日),人们就要到水边去祭祀,并用香熏的草药沐浴。后来人们称之为禊。《周礼 春官》说:“女巫掌岁时祓除衅浴。”意思是:女巫职掌每年祓除仪式,为人们衅浴除灾。郑玄注说:“岁时祓除,如今三月上巳如(到)水上之类,衅浴,谓以香熏草药沐浴。”这个日子除了宗教作用,还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好处。
春秋时代,《诗 郑风 溱洧》就写了少男少女趁祓除时相爱之事。《宋书礼志二》引用《韩诗》说“郑国之俗,三月上巳,之溱、洧两水之上,招魂续魄,秉兰草,拂不祥。”
先秦时代,通过沐浴洗濯而以祈达到消灾去病目的的风俗就已相当盛行;而在周朝时,在规定的时间里行“祓除衅浴”之礼已成为一种制度,并有专门的女巫掌管此事。
文海晨光‖曲水流觞,少女成人礼……到了魏晋时代,上巳节逐渐演化为皇室贵族、公卿大臣、文人雅士们临水宴饮(称曲水宴)的节日,并由此而派生出上巳节的另外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
众人坐于环曲的水边,把盛着酒的觞置于流水之上,任其顺流漂下,停在谁面前,谁就要将杯中酒一饮而下,并赋诗一首,否则罚酒三杯。魏明帝曾专门建了一个流杯亭,东晋海西公也在建康钟山立流杯曲水。梁刘孝绰《三日侍华光殿曲水宴》诗曰:“羽觞环阶转,清澜傍席疏”。
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曲水流觞”活动要算王羲之与其友在会稽举行兰亭之会了,大家饮酒赋诗,论文赏景。王羲之挥毫作序,乘兴而书,成就了书文俱佳、举世闻名、被后人赞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后人亦把此碑帖称为《禊帖》)与“曲水流觞”类似,古时上巳节这天还有“曲水浮素卵”和“曲水浮绛枣”的习俗,即把煮熟的鸡蛋或红枣放在河水中,任其浮移,谁拾到谁食之。
晋张协《禊赋》中对此就有记载:“夫何三春令月……浮素卵以蔽水,洒玄醪于河中。”唐代时,上巳节已成为全年的三大节日之一,节日的内容除了修禊之外,主要是春游踏青、临水宴饮。
据宋代吴自牧《梦梁录》“三月”条载,唐朝时,皇帝在这天也要在曲江池宴会群臣,同甘共苦行祓禊之礼:“三月三日上巳之辰……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
文海晨光‖曲水流觞,少女成人礼……杜甫的《丽人行》 对此盛况亦有描写:“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中唐诗人白居易在《三月三日谢恩曲江宴会状》一文中也详细记载了盛会的情况。
三月三,古时称“上巳节”,即三月的第一个巳日。古来即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上巳节”即为了纪念黄帝。大约在魏晋时期,上巳节定为三月三。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这一天,上到皇亲贵族,下到黎民百姓,都会举办庆典。
三月三上巳节与九月九重阳节相对应。正如汉代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一个在暮春,一个在暮秋,踏青和辞青在这两个节日之后步入繁荣。
其热闹程度恐怕和现在的圣诞节差不多。但是,现在这个节日已经逐渐淡出了大家的视野,只有部分少数民族还保有传统。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踏青的内容。
三月三曲水流觞传说:“上巳节”也与中国书法有着联系——公元353年的“上巳节”,王羲之和41位文友聚会绍兴兰亭,并写就《兰亭序》,此后“文人雅聚,曲水流觞”成为千古佳话。
现在很多小情侣把七月初七作为中国的情人节。其实追溯到最初时代,中国的情人节是三月初三,记载于《诗经》,比西方情人节早了1000年。
三月三又叫女儿节,是一种古代少女的成人礼,一般在这个日子举行成人礼。女儿们“上巳春嬉”临水而行,在水边游玩采兰,穿上漂亮的衣服,踏歌起舞,以驱除邪气。
三月三的习俗:
祓禊:指去灾病,上古女巫给去晦,唐宋时流行泡温泉,在水边沐浴,用兰草洗身,用柳枝沾花瓣水点头身的仪式,为去灾祝福之意。
畔浴/泡温泉:以春水洗涤污垢,认为这样作可以除去整个冬天所积存的病害,在新的一年里清洁免疫,吉祥如意。
修禊:到水边嬉游,是古已有之的消灾祈福仪式,后来演变成中国古代诗人雅聚的经典范式。
互赠香草:古人认为,香草有驱邪之功,于身体大有裨益。
郊外游春:不仅是祛邪求吉的节日,更是自由快活的春游,青年男女到野外踏青,泼水相戏,自由择偶。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情人节,并以芍药定情。
临水饮宴:又叫曲水宴。流觞时,水边设席障,茶具与花,进行宴饮,吟诗作赋。十分风雅,成为文人雅士的娱乐活动。此风在唐尤甚,至宋以后渐无闻。
赏桃花:农历三月三的桃花最为茂盛,所以踏春之余欣赏桃花之美。
放风筝:正所谓”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一江春水暖,一世爱相伴。
文海晨光‖曲水流觞,少女成人礼……作者:冯志亮,号渤海居士,别署集雅阁主人,笔名禾子尼,河北秦皇岛人,佛教信徒。被誉为IT培训师、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修谱师。2013年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原宗教学院)特聘教授。曾编写《百家姓寻根手册》三百余部,《姓氏填谱手册》一百二十余部,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等。
十二年辛勤耕耘的成果,到目前为止各类书籍共计编著五百余册,并全部出版发行。更多详细资料请看冯志亮的百度百科,感谢关注!
作者‖渤海居士冯志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