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全世界都想上的课》第六章《桥本式写作训练》,很有感触。
感触一:授课效果的长期性
“不厌于绕远而行,让授课于20年后大放光芒!”
教育就像农业,需要长期滋养,需要细致守护,更需要耐心等待。当下社会的浮躁,导致教育的短视与功利。当教育者将眼光放到20年后,我们就知道教育最重要的不是眼前的分数,也不是对老师的言听计从,而是唤醒孩子的自我,教导孩子去自主发展。
我们授课所借助的教材,大可与桥本先生一样绕远而行,以此培育学生们的品格、情感、习惯、能力和思维。教教材,可以看到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可以看到分数的提升;用教材教,把生活当教材教,可以看到人的整体发展。不用十年二十年,只需几年,我们就能发现两种教法的不同结果。对教材的把握与处理,慎重,慎重,再慎重!
感触二:写作效果的长期性
一是写作所带来的的好处是长期性的。写作推动一个人的自我了解的不断深入,有利于培养人的元认知能力。而一旦一个人拥有了很强的写作能力,等于拥有社会生存能力本身,让人受益终身。
二是写作练习是一项长期性的任务。“不动笔,写作方法说再多也不可能写好。不停地写,不停地写,豁出命去写,直写到将抵触感一扫而光。”“不管水平如何,写大量的文章。”著名的台湾名师李玉贵老师的学生,号称“街头写手”,走到哪里写到哪里。有孩子不会写,就跟老师求情说:“老师,我不会写。”李老师就说:“你就把这句话写下来。”学生再说:“老师,我真的不会写。”李老师如法炮制。孩子知道求情无用,从抵触写作,到流畅写作,最后爱上写作。
我在作文教学中,也非常重视练笔。从二年级开始,就让孩子坚持每周练笔两次。在我的语文课堂,也经常会用一些有趣的话题,进行现场五分钟练笔。同时,我请学生们分享:你在写日记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再请另外的学生来解决同学的困难。比如:写什么?怎么写长?不想写怎么办……问题来源于学生,解决也来源于学生。我在学生分享之后,进行提炼总结,变成可操作性的写作方法。一旦学生用上了新的写作方法,我会在班级放大影响,加强鼓励。班级形成了一种写作氛围,孩子们对写作的兴趣日益增加。上一周做了一次现场写作调查,询问哪些孩子写日记从写得很难过渡到了写得轻松,大多数孩子都举起小手,还有几个孩子交流了自己变化的写作经验。
写作教学,写才是王道。
感触三:写作背后的秘密。
诗歌背诵,大量积累语言。“ 不要东讲西讲,先记住再说。”“与思辨到底的作品有明确区分”。这一点我做得还不够,虽然朗读和阅读,我会做很多拓展,但是仅限于孩子们了解,对学生们的背诵没有硬性的要求。可能是我自己小时候对背诵东西感到很痛苦,不愿意孩子们也经历我那样的痛苦。通过我这些年的观察,每一个班级,总有一部分孩子,背诵东西十分痛苦,内心不忍。背诵真的很重要,语文学习不可缺少,为了减轻背诵的痛苦,我可以让背诵的方式方法更多一些,更有趣一些吧。
短诗写作,感受诗歌魅力。这一点也是我教学中的短板。虽然课标对于这样的诗歌创作并没有要求,“不要求成为诗人”“喜欢、坚持就好”锻炼孩子“具备诗歌创作所需要的精神集中、选择、判断的能力和对语言细微处的感受能力”,说明短诗教学是可为也该为的空间。后期可以做一些尝试。不过,先要提升我自身的诗歌素养。
读后感,练能力。写读后感“至少,会让你产生一种自信,即有能力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孩子们的日记里,已经呈现了不少读后感,虽然写法不规范,已经具备雏形,能把自己读书后的想法写下来。后期的练习可以倡导孩子们多写读后感。
作品研究,团队合作。书中举例是典型的“项目式”学习,一群孩子通宵达旦地研究某一作品,不止是锻炼孩子们的合作能力与研究能力,更让孩子们一起,对抗“孤独之战”,享受集体智慧带来的喜悦。孩子进入中高段的学习,也可以学着用这样的方式进行。
总而言之,桥本先生的写作训练,值得每一个热爱写作的人借鉴,更值得语文老师细细品味,再根据学生的情况,有选择性地使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