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9-12 四十二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3.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语音整理
我们今天来接着学习论语八佾篇第二章。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这个第二章和第一章从性质上来讲是一样的,都是孔子在批评鲁国的当政的三卿。也就是我们前面曾经说过的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这三家,祭祖的时候竟然是僭越礼制用天子礼乐,让孔子愤怒不已。
这里的三家在春秋里边也被称为三桓,或者是三子。也有人呢,把它称作三桓之子,它指的都是鲁桓公的三房子孙,就是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他们作为上卿,却长期把持了鲁国的朝政,这在当时是被认为非礼的。
《雍》出自《诗经·周颂》,我们知道诗经分为风、雅、颂这三部分。最重要的就是风,就是国风,主要是民歌,它是诗经里边价值最大的。那颂呢,主要是天子在祭祀祖先时候的乐歌,《雍》就是其中的一篇。
这个“彻”呢,不是彻底的意思,是撤除的意思,也可以说是个通假字,通撤退的“撤”。那么《雍》,就是周天子在祭祀自己宗庙以后,撤除祭品的时候所演奏的乐歌。其中有这么两句,就是“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啥意思呢?“相”就是帮助天子祭祀的人,助祭。“辟公”,就是指诸侯。
诗经里边这两句诗的意思就是说,给天子助祭的人,身份都比较高贵,是诸侯;而主祭的天子,则是庄严肃穆。
在进行了前面的这些铺陈以后,孔子来了这么一句,“奚取于三家之堂?”也就是说,《雍》这样的一个乐歌是天子在祭祀自己宗庙以后,撤除祭品的时候才能够演奏的,那现在出现在你三桓之家的厅堂之上是什么意思呢?换句话说,你有什么资格这样做呢?
因此我们说这个第二章和第一章从性质上来讲是一样的,都是孔子针对当时春秋时期诸侯卿大夫不断的僭越礼制而发出的愤怒的指责。当然这个指责是缺乏力量的,他也没有能够去纠正。,只是进行了批评。
因此呢,有人就批评孔子,说他自相矛盾。他不是主张先其言而后行之吗?怎么到了这里只说不做了呢?实际上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春秋时期奴隶制不断的瓦解,封建制度还没有形成,这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面对时代的大潮,孔子虽然一心想恢复周礼,但是,他自己也很清楚,根本做不到。
事实证明,孔子周游列国,去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所到之处的诸侯国君对他的政治理想只是表面的赞同,很难任用他去执行,最后是“惶惶如丧家之犬”,又回到了鲁国。
当然,我在这里是比较赞同孔子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这种精神。虽然自己的目标实现的可能非常渺茫,但是仍然愿意为之付出自己一生的努力。这也是我们今天通过学习《论语》,向孔夫子致敬的原因。
![](https://img.haomeiwen.com/i25911145/91f9019afbd52268.jpg)
张居正直解
三家,是鲁国的大夫孟孙、叔孙、季孙之家。雍,是《周颂》篇名。彻,是撤馔。相,是助祭。辟公,是诸侯。穆穆,是深远的意思。“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是《雍》诗中两句话。昔者周天子祭祀宗庙,祭毕之时,则歌《雍》诗以撤馔。及鲁大夫孟孙、叔孙、季孙祭其家庙,于收俎豆的时节,也歌雍诗,是僭用天子之礼矣。故孔子讥之,说道:“《雍》诗中有云:‘相维辟公,天子穆穆。’是说天子宗庙之中,助祭的是列国的诸侯,主祭者是天子,其敬德之容,则穆穆然幽深而玄远。盖本天子之事,故于撤馔歌之,道其实也。今三家之堂,助祭者不过陪臣,亦有辟公之相助乎?主祭者不过大夫,亦有天子之穆穆乎?既无此事,则何取于此义而歌之于堂乎?是不惟僭妄可恶,而其无谓亦甚矣。”盖礼所以辨上下之分,不可毫发僭差,人臣而敢僭用君上之礼,则妄心一生,何所不至。攘夺之祸,必由此起。孔子前一节非季氏之舞八佾,此一节讥三家之歌《雍》诗,皆所以立万世人臣之大防也。
李零讲解
“彻”,字本从鬲从又,象以手拿走鬲,撤除是它的本义,后世为了区别撤除之彻和通彻之彻,才加手旁和彳旁区别之(鬲也讹变为育)。这里的“彻”,是指祭祀完毕后的撤祭。天子之礼,撤祭时,要唱《雍》,叫“歌彻”。《雍》是《诗·周颂》中的一篇,孔子引《雍》,原文讲得清清楚楚,“相维辟公,天子穆穆”,主祭的是“天子”,相礼的是“辟公”(即鲁侯才配享有的身份),哪有大夫什么事,这是明知故犯,自己抽自己的嘴巴。
“堂”,古代宫室,建于台上,前为堂,后为室。歌彻是在堂上。孔子的意思是,三家只是鲁国的大夫,他们竟敢在自家的堂上行此大礼,和他们的身份太不相称,哪点符合《雍》的原文?(明知故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