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学生的故事
某天上课前,我在黑板上写了几道题让学生做。上课之后,我给学生讲解这几道题,并且要求学生在讲完之后,改正掉不对的题目然后上交。讲话的语气和平时也没有任何的差别。可是,坐在前排的小张忽然动手撕掉他的本子,满脸的怒气。我不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问题?只是感觉到没有必要和他现在正面的冲突。我一面当做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一样继续讲课,一面在大脑中告诉自己要冷静,一面又想着如何处理这件事情?这节课上的非常的被动,有时候会出现前言不搭后语的事情。下课之后,我让学生喊小张来办公室,他根本没有理这个学生。后来,我去教室喊他的时候,他和别的学生玩耍,也没有理会我。我感到非常的生气,把这个事情告诉了小张的父亲。
小张父亲告诉我,小张在小学由于学习问题,被一位老师打过,不是一般的惩罚,而是暴力行为。在小学,小张只要听到这个老师的声音,都会吓得发抖。这位老师是小张的数学老师。因为这事情,他领着孩子去很多医院看过心理医生,医生也认为孩子心里受到创伤。自从这件事情以后,孩子变得孤僻不愿意和人说话。而且医生也给孩子说过有一定的抑郁。通过调查,这个孩子对于自己有抑郁症这个事情特别的在意。还出现过割手臂,自残等行为。这个孩子给一位老师也过一分求助信,大概的意思是他想自杀。
通过各种了解,认识到孩子的问题不是挑衅老师,而是一种心里保护行为。我没有太多的责备这个孩子,而是选择更多的宽容。后来,我学习了教练技术,里面也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我利用学到的教练技术和这个孩子做过一次交流。交流还是围绕发生在课堂上的那件事情,我知道只有解决了这个问题,学生和我都会好受一点。
我没有问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行为?而是选择了另外一种问法。“当你看到不会的题目之后,你内心出现了什么样的感受?”特别提示让小张去理解当时的感受。他说到,看到不会的题目,心中就是紧张,然后就是莫名其妙的恐惧,然后变得愤怒,其他的动作几乎是不受控制。我相信这个孩子说的话,这是一种自我的保护。我还和他一起寻找,如果下次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不要拒绝情绪,而是认识是什么导致这种情绪,然后慢慢地调整。只有接纳情绪,才会让自己伤害的少一点。
后来,这个孩子也出现类似的情绪,但是都没有出现过以前的过激行为。心理问题的背后是孩子的某种需要没有被满足。不要过度的解读,而是顺其自然的帮助孩子。让孩子接纳不足,然后找到解决的办法。千万不要给这些孩子贴心理标签,让孩子也感到自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