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虽然指小说和电影里那种有角色、有包袱、有反转的叙事作品,但我觉得由于其核心是一种更加广义的,凌驾于现实之上的共情能力。所以,我认为那些绕过事实,直接触动情感的说服技巧,几乎都可以归结为广义上的“故事”。
据我观察,这些故事,要么是通过讲一个完整的故事来说服别人,要么是通过某一种故事技巧,比如制造反差、设置逆转、建立比喻等等,反正都以快速打动他人为第一目的。
举个例子。90年代初,苹果研发麦金塔计算机的时候,要对开机速度做优化。我们知道,那个时候电脑开机,要花相当长的时间。工程师说,他们已经尽力了,但是乔布斯还要再缩短十秒。
那乔布斯是怎么做到的呢?当时,他给工人算了一笔账。
乔布斯说:将来至少会有500万人使用我们的产品。假设你省出来10秒,10秒乘以500万,一天就省出5000万秒,一年就是3亿多分钟,这相当于十个人的一生啊。所以,为了拯救这十条人命,恳请各位,再加把劲吧。
于是,工程师们都被乔布斯打动,最后居然超出预期。我记得好像是把开机时间一下缩短了28秒,按乔布斯的算法就是相当于28条人命。
乔布斯用的,就是讲故事的技巧。开机时间和人命,原本不挨边。但乔布斯却通过高超的故事技巧,绕过事实和逻辑,直接唤起别人心里的感受。
这样的创作方法,还有一个很精炼的名字,叫做“靶心人公式”。
所谓“靶心”就是目标的意思,由于主角有了明确目标,因此作者就可以围着这个目标设置障碍、反转、意外,然后制造出各种跌宕起伏的情节。
这样说太空洞,我举个大家熟悉的例子。
大家都知道,最近咪蒙在朋友圈又火了一次。甚至在晚上出现了一个新词:含咪率。是指朋友圈关注咪蒙人数的比例。也真是又恶毒又精确。
而咪蒙今天又被围攻的原因,和平时还有点不同。她旗下的一个公号发表了一篇文章,讲的是寒门状元意外死亡的故事。这个故事中出现了很多个bug,各路人马都上阵,扮演福尔摩斯。
但我洗澡的时候想了一个问题。这篇文章会被这样指责。真的是因为其中出现了太多的细节错误么?
可能还真不是。因为很多细节对于平常人根本不是常识。比如一个刚工作两年的人不能成为阿里P7,不是码农也许听不懂;诺贝尔奖没有数学奖,我都扳了下手指才想明白;创投圈的大佬不该戴绿水鬼,罗胖跨年演讲戴的积家比绿水鬼还便宜。
对于我这样的,不带脑子的阅读者。这些文字的bug就像一个会挖鼻屎的美女。你确实觉得有碍观瞻,但美女也是人吧。
所以今天聊的真正问题是。一个故事在什么时候,会让人觉得虚假,从而有动机要当个侦探,从细节证明他是假的?
可能来自于阅读出现了违和感,更进一步说,因为人物动机不连贯。
我们稍微整理一下。《状元之死》的男主角是个聪明人,当年的市状元;也踏实肯干,愿意干各种脏活累活;还目的明确,只想着挣钱,供妹妹上学。并不想投身科学事业研究。
然后被生活逼到什么程度了?歪门邪道的钱,他不愿意挣;劳苦累活的钱,他挣得苦;而光明正道的钱呢?他似乎一分都没挣到?
回想一下男主的人设,你就知道这个动机有多么不连贯了。一个有坚定目标的、考上北大的聪明人,居然毕业之后一贫如洗。不说别的,男主去教育机构当个兼职讲师,专门辅导高中生数学,也不至于一件羽绒服5年不换了。
所以你看,《状元之死》这篇文章,为了所谓的戏剧张力,强行把一个天之骄子,塑造成了在现实中格格不入、处处碰壁的形象。男主角的聪明、踏实、想赚钱这三条属性,作者哪怕抽离其中的一条,整个故事的违和感都会下降不少。
最后总结一下,要想讲一个精彩的故事,丰富的细节肯定少不了。但给予读者的感受最好是连续的。
这就像你在吃工序繁琐的法餐,最后给你来一串烤大羊腰子。而你的第一反应,可能是检查下后厨的口音。
所以,奉劝各位“写作有咪蒙,阅读请谨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