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逢过年时,奶奶便会用大红纸剪了窗花贴在窗棂上,什么喜鹊闹梅呀、福娃娃呀、连年有鱼(余)呀……吉祥喜庆的剪纸与红红的春联相辉映,烘托出浓浓的年味。那是我对于剪纸的最初记忆。
姨奶奶曾以剪纸为生计,所以剪纸手艺更好,逢乡野市集,便将剪得的花样与绒布、丝线一起陈列于地摊,供赶集的大姑娘、小媳妇选购,娃娃的虎头帽子、眉眼鞋,出嫁闺女的门帘、枕套、鞋面子,少不得剪纸做底样。姨奶奶每次来家里,我都会缠着她给我剪一些剪纸,一张纸一把剪刀,姨奶奶一双灵巧的手于瞬间折叠裁剪,便像变戏法一样将吃草的小兔子啦、斗架的大公鸡啦、滚绣球的狮子…托与掌间,无不栩栩如生憨态可掬,无须描摹不用图样,这是来自于民间的最具原生态的“随手秀”表演,对于我来说,简直太神奇了,我小心的将剪纸夹在书页里,贴在书柜上,喜欢的不 行。
玉姑姑出嫁的时候,姨奶奶提前半个月就差人来接奶奶到乡下去,帮忙准备姑姑的嫁妆。剪纸,便是其中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陪嫁的桌椅板凳脸盆暖瓶甚至肥皂盒儿,都要用红红的剪纸罩上,百年好合、花开并蒂、龙凤呈祥、麒麟送子……一幅幅剪纸蕴含着红艳艳的祝福。吃喜酒的乡亲议论着嫁妆,同时也品评着嫁妆上贴饰的剪纸,花样的新颖、剪裁的繁复,代表了新娘子娘家人的品味,都会得到啧啧称赞。
剪纸作为一项民间技艺,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徐延寿曾作《人日剪彩》,“闺妇持刀坐,自怜裁剪新。叶催情缀色,花寄手成春。帖燕留妆户,黏鸡待饷人。擎来问夫婿,何处不如真?”描述了一位闺妇剪纸的情形,极富生活气息,反映出民间节日剪纸的创作风貌。裴延也曾作《咏剪花》,“花寒未聚蝶,色艳已惊人。悬知陌上柳,应妒手中春”。由于诗歌的点燃,剪纸的意境便愈发生动,愈加传神,这就使剪纸作品增加了不少艺术魅力。
来源于民间的剪纸不同于书、画,门槛较低,一直以来难登艺术的大雅之堂。但剪纸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千剪不断、万刻不乱”,除剪与刻之外,不宜再做任何粘贴、拼凑、染色等辅助工艺。剪纸要做到细而不断、密而不乱、精至毫厘,剪纸过程中要控制好剪刀,不偏刃、不滑刀、不带纸,做出好的剪纸作品,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剪刻工艺及美术功底还要有推陈出新的创意灵感。青年剪纸艺术家蔡骁龙老师在承袭传统剪艺的基础上更有独特的创新,曾为2008年奥运会创作过剪纸作品,承蒙蔡老师鼓励,让我也有勇气拿起了剪刀。
我自知腹笥贫瘠,之于我来说,剪纸只是一份简单的爱好来充裕闲暇,就像读书、写字、画画一样,打发工作与家务之外的空闲时光。一张旧的广告纸剪一对儿飞蝶;废包装盒贴上剪的花边儿,变身纸巾盒......宅在家里,低成本地哄自个玩儿,挺好。
某个周末的午后或是无眠的静夜,让身心在无旁骛的裁裁剪剪中,得到安然的休憩。
(文中剪纸为作者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