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是什么?是真正发生过的,被记录下来的,过去的事情。那么从有可追溯的记录开始,到今天为止,人类已经积累了无数的史实。这些大量的信息,有的已经残缺,有的已经几经涂改,面目全非。延续至今,该如何抽丝剥茧,拂去积尘,摩挲真相,将它背后的时代、人物、事件一一展示给世人,这是历史文学作品应该承担的首要任务。这样看来,掌握第一手资料的考古学家们应该是写作历史文学的最佳人选,然而,海量的历史文学作品里面,貌似少有自称考古学家著作的历史文学作品。所以,我姑且浅薄的认为,毕竟考古学家们主要的工作还是在于挖掘史实,而这之后的工作,需要文学工作者们再细细加以雕琢。

作为一个文史爱好者,不管是走马观花,还是细嚼慢咽,林林总总看过了或专业,或演义的各种文史书籍。不参考任何流派,任何权威,抑或任何约定俗成的规则,个人认为,历史文学,首要的是讲正确的事情。其次是将正确的事情表述的有趣。最后才是去推销这段历史。不管这段历史是因为惊心动魄,精彩绝伦,还是感人伤怀,触景生情。最重要的是它发生过,并需要被正确的继承下去。

很多情况下,很多史实已经不可考证。那么在时间是延续的前提下,每一刻发生的事情也应该是延续的。除了时间的延续性,我们还有事情发展演变的逻辑性,还有每段故事前因后果所具备的可推演性。所以这种情况下,掌握大量的历史背景并根据正确的逻辑,推演可能发生的事实,也应该是被接受并使用的一种写作方法。很多作者,孤立的描述一个或几个历史事件,甚至,在没有任何史实的前提下,断章取义,敢于妄下结论,并堂而皇之的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定性,这是非常不可取的。写历史文学作品的人,我认为应该还要通晓地理、经济、政治。地理分为人文与自然,相对应的,又包含了风土人情,山水四季。经济、政治就更不用多说了,有人的地方就会产生经济社会,有经济基础政治就随之发展起来。这些都是了解每个史实,并推演和验证史实的坚实基础。

历史又是如此的枯燥,我第一次想征服《二十四史》的时候,我文言文的功力不行,看了文白对照版,实在是难以坚持。碎片化,直述化的片段,比比皆是。所以,怎么表述的有趣而富有逻辑,成为一个文学作品应该解决的问题。有不少写的很有意思的历史文学作品,我认为它们在历史演义和历史事实之间把握了非常好一个度。你可以深刻的感受到作者对人物、对时代的把握,非常之精准。他们对历史人物活灵活现的刻画,好似作者曾穿越到人物面前,与之见面交流过一般。对特定人物的语言、动作、思想的描述,就好像这些人物附身于作者,借作者的文笔跨过千年来告诉我们这些后人;他们当年是如何呕心沥血为君王,又是如何振臂狂呼骂小人。他们对整个被描述时代,时间、空间的掌握,就好似,此时此刻正身在朝堂,君臣高谈阔论、舌战群儒;行文走笔间,那时那刻又纵横千里来到边关,敌我大刀长枪、人嘶马鸣。不知不觉中,你就若那些举手投足间将改变历史的风云人物,心怀天下,感念苍生!这里,推荐大家读一读《如果这是宋史》。

最后,再说说,为什么我们要读史。还是那几句很俗的话。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很多人知道,这句话是李世民说的,然而,很多人不知道还是此君,为了政治的正确性,篡改了N多与之相关的史实。所以说,成王败寇,胜者书写的不一定是正义,败者亦不完全似被书写那般道德沦丧。爱好历史的人,一定要辩证的,批判的去接受这些史实。黄炎尧舜、夏桀商纣,并不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每段历史、每个人物给每个读者带来的感悟都不一样。是否知兴替,兴替是否感悟人,均不得而知。古人云,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借古颂今,感悟之妙,存乎一念。一念生,一念死;一念黑,一念白。人活着,除了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我觉得还要找到生命的意义。谈不上名留青史或者遗臭万年。至少,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当下正在哪里,未来去向何方。
这,就是一部最好的历史文学作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