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根之《新工具》【上】
弗朗西斯.培根的最刻薄的一位批判者说:“培根最伟大的作品是《新工具》的第一卷。"
因为,从来没有人能将如此多的生命活力注入逻辑学当中,将归纳法谱写成一次史诗般宏伟壮丽的征程。
如果你必须学习逻辑学,那么请从这本书开始吧。
“人类哲学中关于逻辑学的这部分会不合很多人的胃口,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无非是一张网,一个险象丛生、诡异莫测的陷阱……但是如果我们根据事物的真实价值来排序的话,那么推理科学是打开其他一切的钥匙。”
培根说,哲学之所以贫瘠了这么久,是因为她需要一个崭新的方法来使她重新焕发活力。古希腊哲学家最重大的错误就是过于关注理论而忽视了观察。
然而思维应是观察的助手,而不是它的替身。
“人,”《新工具》的开篇箴言这样说道,俨然是在对一切形而上学提出挑战一——-“作为自然的臣相和使者,所能做的和所能理解的取决于他观察自然秩序….……所达到的程度,他不可能知道得更多,或是做得更多”。
关于这一点,苏格拉底的前人比其后辈讲述得更为明确,尤其是德谟克利特,他对挖掘事实感觉灵敏,眼睛从不为浮云遮掩。
此后,难怪哲学在亚里士多德之后鲜有进展,因为它一直在使用亚里士多德的方法。
“借亚里士多德之力超越亚里士多德就好像从光源中借一部分光亮来增强光源本身一样。”
在用亚里士多德创立的方法诡辩两千年后的今天,哲学的地位已经一落千丈,以致无人肯敬重它了。
一切中世纪的理论、原理和争论必须被全部抛弃和忘却;要实现复兴,哲学就必须打扫干净屋子,重新开始。
因此,第一步是“理智的净化”。我们必须变成小孩子,头脑中没什么主义,也没什么抽象的概念,清扫出所有的偏见和先入为主的观念。
我们必须摧毁心中的“偶像”。
在培根那里,“偶像”这个词(或许反映了新教徒拒绝崇拜头脑中的虚幻实在)指的是把画像误当成实在,把思想错当成事物。
于是,谬误便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而逻辑的首要任务便是要追溯并击毁这些谬误的缘起。
培根接下来展开了对谬误公正而出色的分析。
孔狄亚克说:“没有人比培根更清楚地明白人类错误的缘由。”
这些谬误的第一类是“种族偶像”-——-人类天性中普遍存在的错误。
“因为人总是错误地把自己的意识断言为事物的标准(普罗泰戈拉说的是‘人是万物的尺度’):相反,一切感知,不论是感官的,还是心灵的,都只与人相关,而并不适用于宇宙,人的心灵就如同一面面凹凸不平的哈哈镜,将自身的品质散播到其他事物上……并使它们扭曲、变形。”
我们的思想与其说是物体的图片,不如说是我们自己的画像。
譬如,“出于自身的独特个性,人类理智极容易把事物中的秩序和规律设想成比实际存在高得多的一种程度……因此才有了一切天体都按照正圆形轨道运行的虚构”。
同样:
当任一命题被确定下来之后(不论是出于公众的认可和信仰,还是出于它所蕴含的乐趣),人类理智便会强迫其他一切事物为此提供额外的支持和认可,尽管言之凿凿的反例数量丰富、证据充足,但也们不是被忽视,就是被蔑视,又或者出于某些特定的原因而被放弃或拒绝,反正就是不能牺牲该命题的权威性。
有这样一个人,在庙里,有人指给他看几块高悬的匾额,它们是在海上遭遇沉船却死里逃生的人送来还愿的,人们责问他现在是否感受到了神的威力……"不过,那些许了愿却仍旧死了的人的遗像在哪儿呢?“所有的迷信都大体相间、不管是占星、读梦、预示、因果报应、还是其他什么,受蒙蔽的信众都只看到了愿望实现的那些事情,却忽视和遗忘了那些没有应验的祈祷,尽管后者要普遍得多。
“根据自己的意志决定好问题之后,人开始求助于经验:使经验屈从于他、认可他的观点,像对待俘虏一样牵着它到处游行。”
简言之,“人类理智绝不是干燥、单纯、光亮的,而是掺杂了意志和个人情感的混合物,于是产生了一切所谓‘如人所愿的科学……因为人之所有并非为真,只是他更愿意相信罢了”。难道不是这样吗?
我是 @别具一格格,爱文字爱分享爱创作。
正在码字创造人生,
岁月孤苦,唯热爱可抵漫长,
期待与你相遇,学习,进步与成长。
喜欢记得点赞收藏,我们下次分享见。
期待关注,让你每天收获一篇优质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