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无用究竟是不是骗局,我一直为之所困。且不说,学历职业前途之类的社会规则方面的命题,自从我开始写作以来,每每发现自己虽然读过很多书,下笔却并没有如有神。
难道读书真没什么用处,除了消遣?又或许我的阅读方式出了什么问题?
近日在简书里看到某篇文章推荐一本书,叫做《认知觉醒》,说是作者36岁突然有了觉悟之类。说是很玄乎,不过我读来倒是很接地气的道理。看了目录,发现书的后半部分有作者关于阅读的见解,便提前读了起来。
早冥读写跑,作者列出的人生五件套,早起,冥想,阅读,写作,跑步,五个人生成长习惯。其中,阅读和写作部分,我读后挺有感触。
阅读是门技术活,想要学会这门技术,就必须先突破假阅读。何为假阅读,我以前的阅读状态,就大抵是假阅读吧。量大,读字成瘾,书籍对我来说就像消耗品一般,不过大部分书都只读了个肤浅。读是读了,这书说了什么,也就只能说个梗概,想细了就跟没读过一样,啥都没记住。
这样读书,仅仅是读过罢了,就像去某个热门景点打卡,去了,拍了照,就完了,回头再想想哪里到底有啥,什么也记不起来了。我就是这样打卡读书的,基本有点知名度的书,我大多读过,可打卡以后,脑子里还是一片空白。
如果说书籍是精神食粮,那摄入不当,也是会消化不良的,或者囫囵吞枣完全没有消化吸收。这些情况,也就是没有掌握阅读这门技术活,就是处在假阅读的阶段。
如何突破假阅读,就要边读边写,读书写作不分家。写什么,写读书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将自己和书本联系起来,将现在在读的书和以前读过的书联系起来,编织起只属于自己的知识网络。
写作也是用自己的语言重新阐述在阅读过程中的收获,这是精神层面消化吸收的过程,是一种内化的过程。教是最好的学,所谓教就是重新组织所学内容并阐述出来的过程。
我以前总觉得,书就在那里,说得清清楚楚,为什么还要再重新阐述一遍,有谁需要就直接看书,何苦要我再写个读后感呢。但其实,为了真正读懂一本书,写读后感就是必要的,更何况在我用自己的话阐述过程中,就已经有了我自己的感悟,并不是单纯地复述。
就像《认知觉醒》里说的,选书就要选自己迫切需要的书,对我来说,这正是我需要的。而我根据我自己的需要程度,优先读了书中关于阅读的章节,才有了这篇小感。
接下来,我也会根据书里所说的,放慢速度,读写结合,开始我的新阅读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