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觉醒》这本书我当时在微信读书中随便找的,之所以读下去的原因是:书中关于焦虑的描述跟我一模一样。
36 岁那年是我的“觉醒元年”,在此之前我过得很混沌。正如前文所言,那时的我虽然对本职工作很投入,但业余时间几乎被不需要动脑筋的事情占据。警醒之后,一种从未有过的焦虑便油然而生,我内心迫切希望发生改变,毕竟无论个体还是群体,人类的安全感都源于自己在某一方面拥有的独特优势:或能力,或财富,或权力,或影响力。
但一阵忙碌之后我发现自己根本无从下手,也没有看到任何变化与转机,那种对独特优势求而不得的心情,就像一个孩子面对最喜欢的玩具却无法拥有一样。
好在网络学习时代来临了,我发现各路能人现身网络,也有很多和我一样希望变好的人出现在各个社群里,我看到了一些希望,于是跟着报了很多课,买了很多书,希望能立即改变自己。特别是每次收到书的那一瞬间,我总会产生一种好像已经拥有这些知识的错觉,但事后才发现,读书的“艰难”与买书的“惬意”简直相差十万八千里。
为了缓解焦虑,我开始不自觉地求多、求快,结果又陷入只关注阅读量的低水平勤奋——每本书都读得很快,回头却发现什么都没记住。再抬头看,与一些同龄人的差距早已遥不可及,甚至一些比自己还年轻的人也已成就满满,而自己还得从零开始。这种情况让我变得烦躁和焦虑,情绪一度低落,那段时间我心里总是回响着一句话:来不及了,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
作者这些话,就像说我一样。2020 年之前,我也过得很混沌。2020 年决定好好读书,写读书笔记。但是我发现,读书好慢,写的笔记也没有人看,我真的好焦虑。读书这个赛道已经挤满了人,不但有人超级我,让我感觉太晚了,来不急了。我好想看作者是怎么逆袭,然后又接着读了下去。读完之后,我发现了作者至少有三个个地方根我不一样。
一是读书的方式
作者读书一旦看到有启发的内容,就触发熔断点,立刻停止读书。然后围绕这个触发点对自己提问。“为什么刚才这个点让我有启发?”,“我能够把这个启发点用在 3 个不同的事情上吗?”,“这个启发点有没有其他类似的知识?”等等。
作者说:如果读书单纯运用理性,我们通常会在看完整本书后花大量时间梳理作者的框架、思路,以此来表明自己读懂、读透了这本书;如果顺从天性,我们可能就放下书本去玩手机了。鉴于此,更好的读书方法或许就是你在读完整本书后过几天再问自己:现在你印象最深的触动点是什么?牢牢抓住这个触动点,去关联、去实践,就会获得最大的收获,而其他的内容则可以先放到一边。
二是反思能力
反思能力就是元认知能力。元认知,就是最高级别的认知,它能对自身的“思考过程”进行认知和理解。
当你开始反观自己的思考时,神奇的事情发生了:你能意识到自己在想什么,进而意识到这些想法是否明智,再进一步纠正那些不明智的想法,最终做出更好的选择。
元认知能力总能让你站在高处俯瞰全局,不会让你一头扎进生活的细节,迷失其中。如果你足够细心,还会发现未来视角总是当前行动的指南针,它可以在茫茫的生命中为你导航,让你主动选择去做那些更重要而不是更有趣的事情。
三是建立个人认知体系
我们不需要全盘掌握他人的知识体系,只需要掌握那些最能触动自己、离自己需求最近的知识。这些触动碎片能够与自身紧密结合,慢慢变成自己的一部分,最终织出一张属于自己的认知网络。体系的本质就是用独特的视角将一些零散的、独立的知识、概念或观点整合为应对这个世界的方法和技巧。
作者总结说:搭建个人认知体系就是打碎各家的认知体系,只取其中最触动自己的点或块,然后将其拼接成自己的认知网络。
总结
作者非常善于观察和总结触动自己的东西,然后将这些东西转化为自己东西。这大概是他逆袭的原因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