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章解读/统领性必读章节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有无之相生也(1),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2)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居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3)也,成功而弗居也。
夫唯弗居,是以弗去。
《道德经》第二章解读/统领性必读章节意译:
天下人知道美之所以为美,是因为有丑陋的存在;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相生),难和易互相成全(相成),长和短互相比较(相形),高和低互相充实(相盈),和音与单音互相应和(相和),前和后互相跟随(相随),这是事物永恒不变的规律。
因此圣人采用(居)用无为的观点去做事,采用(行)不言的方式实施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作)而不为其创始(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志),功成业就而不占为己有(居)。
正由于不占为己有,就无所谓失去。
《道德经》第二章解读/统领性必读章节其中“相生”“相成”“相形”“相盈”“相和”的意思不用太过于纠结,都是差不多的意思,指事物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音和声的释义就很有意思:古代汉语里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居”指担当、担任。“作”指兴起、发生、创造;“志”:指志向、意志、倾向。
《道德经》第二章解读/统领性必读章节
解读:
本章是道德经的第二章,是道德经的关键的开篇章节,阐述了道德经的三个重要思想:一是事物的正反的辩证,二是事物的发展变化,用发展眼光看问题,三是圣人应该实施无为而治。
1.辩证的思想
美的对立面是丑,善的反面是恶,美丑善恶是对立的;然而,美中也存在丑,善中也存在恶,美丑善恶也是统一的;美可以变成丑,丑也可以转换成美,美丑是变化的。也正是有了丑的存在,有了恶的存在,所以大家才知道了美,才去追求善。所以丑和恶也是有存在的意义的。
原来我的丑是为了衬托你的美,我的平凡用来衬托你的优秀。有了老子这句话,我们就可以心安理得的自嘲了。
2.用发展变化的思想看问题
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是相互补充相互转化的。所以要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这也是老子的主要哲学思想。
比如有和无,长和短,高和低,它们相互转换,相互补充,相互影响。这个思想,老子在后面章节中也大量阐述和论证。
3.无为而治
统治者(圣人)应该实施无为而治。最著名的一句是“治大国如烹小鲜”,就是不要去搅动它,不要去管它。
还有一句是“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意思是事情办好之后,(统治者的目的达到之后),老百姓都说:“咦,事情本来就是这样的呀”。在老子看来,这才是最高明的统治者。
无为而治的观点,老子在后面用了更多的篇幅去阐述。回头可以专门收集整理一下老子的无为而治的内容,集中在一起解读。
《道德经》第二章解读/统领性必读章节(道德经博大精深,出于有趣和好玩,把自己的理解整理书写一下。一方面为了加深印记,另外也愿抛砖引玉,或有亲人朋友看到,因此有所启发,便也是一件小确幸的事情。陈耀明2019年3月22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