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电影很好看,可惜我不常看,娃自然也很少看。
看电影和读小说不同。读小说,全靠想像。而想成什么样子,就不知道了。
以前听蒋勋讲课,脑袋里自动给他配上了一副面孔,儒雅的,有趣的,说不上来感觉的。感觉挺好,我心里他就该是那个模样。后来见了真人照片,五官全然与心里的不同,但感觉没变,就是如此奇妙。
后来听吴军讲课,又给他配了面孔。这人声音很有穿透力,学识又高,就又没忍住想看他到底长啥样。结果,真人的感觉与心里的那个感觉颇有些不同,就又后悔,干嘛要多事地去看人家照片。
读书之于观影,大致有些类似。宝黛初见时,黛玉眼中的宝玉,雪琴洋洋洒洒许多用墨,拍出来只两身行头。
(贾宝玉: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
读书之于观影(《让电影陪伴孩子成长》 Day1)宝玉看到的黛玉,婉转无限风流意蕴,拍出来只一个纤细的身影,一汪如水的明眸。
读书之于观影(《让电影陪伴孩子成长》 Day1)全靠演员时下的演绎。
读书之于观影(《让电影陪伴孩子成长》 Day1)小说里装着一个人全部的思想,全部的想像,全部的探索,全部的追求和全部的想望,只要你愿意,你总会得到你想要得到的。
电影里装着爱恨,装着悲欢离合,装着成长的苦痛,装着失意的惆怅,装着恣意的人生,也装着回不去的青春怅惘。呈现方式更直观,视觉冲击力更强。
电影是综合的艺术表现形式。电影之于小说,就像油画之于水墨。笔力清淡固然是美,浓墨重彩也不失风韵。
尤其当小盆友的人生经历相对欠缺的时候,读文学作品可能就不能很好地【基于生活经历】而进行恰当的联想和想象,也许反而会影响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但,反过来,如果一旦当他们拥有了读原文字的能力,对于根据原著改编或翻拍的经典影视作品,我还是建议我的孩子能够在阅读过原文字的基础之上,再去观影。
当他们能够在两种艺术表达形式之间来回穿梭,形成相互的印证;当他们能够感受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所带来的不同的情感体验,他们会对不同的美有着不同的理解。
感谢惟迦的推荐以及实操性的观影建议。‿。
庆淑原创,灵感来自于【香知悦读俱乐部】听书《让电影陪伴孩子成长》。
读书之于观影(《让电影陪伴孩子成长》 Day1) 我是【庆淑】,愿与您一起读书~感怀~养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