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前有个老太婆养了一只老母鸡,每天能下一只金蛋。老太婆每天得到一个金蛋后,不用做事很开心。
可是,时间长了,老太太便露出了贪婪的本性,她想尽快得到更多的金蛋,每天才一个蛋太少了。
于是她把鸡给杀了,没想到剖开鸡肚子一看,里面只有没变成蛋的鸡卵,一个金蛋也没有。
这时,她十分后悔,但已经来不及了,并且她将永远不会再得到持续的金蛋了。
这是杀鸡取卵的典故。
虽然,这个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似乎也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我们并不能把它的指导意义应用于现实生活。
这个故事说明的原理就是“产出”和“产能”的作用。
举一个例子:
一家工厂为了提高效益,拼了命地加快生产,机器只要不坏就不停,更别提定期保养了。很快由于产出极大提升,相当于降低了成本,负责人被提拔了。
继任者到来后,由于机器长久未保养已经接近报废边缘,继任者做出了维修和更换机器的财务计划,领导层被这巨额的数字着实的吓了一跳,并认为继任者能力有限不能胜任工作。
请问,继任者真的是能力不足吗?前任又真的能力出众吗?
机器需要定期保养,目的是为了保持长久的产能,有了产能才会有持续的产出。
前任者不符合客观规律的做法无异于杀鸡取卵。
机器如此,我们人也同样如此。
为了每月工资多一些,无节制的加班,披星戴月、日以继月的工作,结果是什么呢?
虽然每月收入增加了,可是身体没有得到良好的休息,健康每况日下,慢慢的出了毛病。
长期加班,内心也变得麻木,精神萎靡,整个人都失去了光彩。再加上,没有时间去充电学习,自己一直在低层次水平徘徊,随着年龄的增长,内心的危机感也愈来愈重。
危机感愈来愈重,就必须付出更多的辛苦,慢慢的开始积极加班,目的就是想给领导一个好印象。就在这样低微地谋求生存中,陷入了恶性循环。
这里面依然是体现出了,产出和产能的关系。
简单来说,你赚的钱就是产出,你赚钱的能力(值钱)就是产能。
就个人来说,投资自己的产能,即赚钱的能力,这是一本万利的事。
赚钱和值钱并不是简单的谁决定谁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两者就像攀岩者的左右两只脚,需要交替上升才能使人最终登顶。
当你在某一产能基础上,有源源不断的产出,你很知足,这时候只需要维护好你的产能即可,但是,一旦你不再满足于当下的产出,那么,你就应该考虑投资产能了。
有了更高的产能,才能生产出更多的“产出”。
产能仅在赚钱方面指赚钱的能力,对于个人而言,它的范围更加宽广,包括能力、意愿、自信、动力、快乐、认知等。
比如,一个月薪五千的人,她每天辛苦的工作,但是,她想买一个三万元的包,可以吗?
很多人会认为,这个包相当于她不吃不喝半年的收入,肯定不行了。
这里我却有不同的观点。首先承认一点,以她的工资水平,用三万元的包确实有点不妥。但是,如果不是像这样频繁的花销,也未尝不可。
买了三万元的包,能带给她快乐,提高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从这个角度看,这是十分值得的。因为可能仅仅由于一个包,她就有了奋发向上的动力,去不断的学习、成长,她认识到自己必须做出改变,才能拥有更多的美好。
我们每个人“产能的提升”一定是由内而外的,我们要善于取悦自己,只有自己内获得了能量,才会有更大的意愿去创造更加美好的人生!
今年大年初一,祝各位朋友牛气冲天,万事顺遂,心有和美,无我利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