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这么下去,词穷,日更要出问题啊。
那就继续写手的话题吧。今天卖弄一下我所理解的写手修养,仍然从纸媒的角度出发。
修养之一:关注且不盲目
研究版面、研究栏目是第一重要的事。报纸刊物都有自己的个性特点,都有自己的栏目设置。尽管有的报刊栏目设置比较灵活,但大部分还是固定的。作为写手,只能适应,改变不了。
所以写手写稿,第一步,至少先把过去几期报刊找出来,看看之前发的都是什么风格、什么内容,研究清楚了再下手选题成文。很难想象不研究版面,就难盲目投稿,那有什么意义?特别是新手,必须这样。
当然也可以根据自己写的稿子,来遴选报刊版面。我最近就有这样的经历,想到一个题材很有意思,觉得可以挑战一下自己,认真写了很久,但没想好投给谁。写的差不多了,再去图书馆看,看这个风格适合谁家。反正还得研究版面,否则就是瞎投。但这只能是老手,因为老手有后手,这文章总有办法用在某处,不会浪费。
第二步,投稿之后,持续关注。为什么要持续关注呢?这不是因为发表以后,没人通知你。而是因为,需要关注后面究竟发表了一些什么稿子,而自己的稿子居然没用。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也不知道人家的厉害。通过对比,就能大概分析出:最近报社关注的焦点是什么,这个编辑的喜好是什么,最近用稿的方向是什么,人家稿子的优点是什么,自己的稿子为什么能用或是为什么没用,自己的稿子是不是不符合形势,自己的稿子还有什么可以修改之处。诸如此类,都容易找到线索,能为下一篇打下基础。
投稿投多了,老手心里都会出现无力感,何况新手。于是“有枣没枣都捅一竿子试试”,常有病急乱投的现象。但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个版面后续发表出来的稿子,心里就会有不同的感觉,再写再改就有了方向。
第三步,不管这篇发表没发表,抓紧思考下一篇。
我假定你作为写手,是想持续输出、持续发表的。那么,笔不要停。写一篇,投一篇,之后就要思考下一篇。特别是在第二步关注和分析的基础上,你写下一篇时就要有意识地“迎合”这个版面。注意,“迎合”是打引号的,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一个成熟的版面会有自己成熟的风格,我们没有能力去改变它,只能去适应它,除非你不想靠近它。
暂时,建议你也不用考虑其他报纸刊物。一般对新手来讲,先持续向一家报刊投稿,发表过两三篇,意味着你找准了这家报刊的特点,有能力形成一个有效的输出。在这基础上,再考虑开辟其他报刊阵地,比较妥否。蛋糕再大,也要一口一口吃。当然,若是你时间充裕精力过剩,有能力持续向几家报刊输出、同时试稿,那量力而行也是可以的。
当然,如果有一天,你写的东西能够大部分都被发表,届时你可能写作上会有更大的自由空间,也就是可以尝试有更多自己的个性发挥的余地。到那时候,“迎合”可能不是你最重要的事,那就是另一个境界的事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