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曾说过的一句话,为自己找了不少麻烦,这个麻烦不知道从哪朝哪代开始的,但在我生活的当代,以及近现代一些特殊历史时期,孔子这句话似乎是失言了!
孔子曾说“不失人也不失言”,岂不是自己拆台了?很久以来,从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到士大夫之族,不同层次的人群都在讹解孔子这句话,批判的思想高度统一并且高举妇女翻身的大旗,挟带战斗的精神,直到暴力的手段些许解了些恨。
近几年,孔子学院等国学机构带着中华文化海外传播,新兴媒体、自媒体也蓬勃发展,个体和个体之间、学者和大众之间、媒体和个体之间,奔着传统文化尤其是儒释道文化的交流愈来愈多,也更加趋于深入,理解更加深刻而且客观辩证,我听到看到后经常频频点头,深以为然,坚信这就是2000多年前的真谛。
这句闻名遐迩饱受诟病的名言就是“唯女子和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
这句话中的“女子”,是引起误会的始端,因为对现代意义的“小人”本来没有多少同情和希冀。但是厘清这句话的本意,应该从“小人”入手解释。此“小人”非今天生活中的“小人”,而是一个与“君子”相对的文化概念。具体是指缺乏道德意识的人,此“道德”也非今天生活中的“道德”,应该是对人之为人的体悟,对生命意义的追寻,对公平正义的实践。
所谓“小人怀土”,小人总是关注自己的得失喜怒哀乐,很在乎别人的评价,没有独立思考的意识或能力。小人小到什么程度呢?需要别人的鼓励才能前行,需要别人的认可才能自立,社会的误解、排挤、打压会令小人痛苦不堪,环境的赞许、表扬、阿谀也会令小人沾沾自喜,人格的幼稚是小人的特质。
小人可以是领导、可以是企业家、可以是乞丐、可以是精英、可以是教授,军人农民商人金领,都可能是伪君子真小人。小人也许不只是一类人,而是一个人身上的其中一面,上述诸位都可能是具备真君子和真小人的两面性,这也是现代人痛苦疲惫的根源之一。
君子性有责任引导和战胜甚至消灭小人性。
小人的难“养”,正是由于小人性的摇摆和弱小,进而难以把握,小人的“不逊”和“怨”也是由于人格的幼弱,及其对外界的深度依赖和求全。而女人,因为大自然所赐予的特质,绝大多数兼具“小人”的色彩,你看林妹妹葬花吟,痛彻肝颤,大概是最难“养”的小女子了,鸳鸯,那么暴烈,也是弱小的具象。
“养”,是相处之道。孔子感叹,作为男人,和女人相处不易;作为士大夫,和老百姓相处也不易。孔子说不定也醉后牢骚:男人苦,在家里不易,在外面混社会也不容易。圣人就是这么中和平常,平常就是中庸,就是大道,圣人也有过日子的苦恼,也有为官难的辛酸。孔子心情不爽的时候,抱怨一下女子小人难养,是不是也是“小人性”的冒芽呃?却被一个不肖学生自作聪明地记录下来了。
不过,话头再绕回来,我希望再高大上地辨析一下。前几年,举国上下践行群众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之所以知道女子和小人难养,是因为孔子具备“群众路线观点”,早先了今人2000年。
为官之人,在工作范畴之内,其眼里的“小人”就是市井工商贩夫走卒三教九流,就是父母官服务庇护的对象。官员疏远了群众,会招致“脱离群众”的抱怨,官员整日混同于群众而不能自制,又会陷入治理能力低下的困境,公权力则会招致亵渎。“矛盾论”提及,任何事物内部都存在矛盾,“群众路线”如此,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
为官之人,在家庭范畴之内,管好枕边人,“养”好之间的关系,也是近几年屡被反贪惩腐提指的热点。男性官员和女性相处,成为一大官场危机,女性的难“养”成为反贪战线的尖兵和“锄奸队”!
女性高官也忙着跟风,似乎手里权力使其变性了,本性忽地趋于雄强阳刚,再夹杂有天生不可更改的“小人性”,便学着包养“鲜肉”,男女异化后,这两种“女人”“小人”混在一起,怎能自保?因而此必然的因果则是,在公众面前献丑,看到媒体中的图片,忽觉女性官员的道貌岸然,甚至可恨于男性官员。
-END-
(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