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2402245/fab9d1e21f408b12.jpg)
大水漫灌之下的晋阳城,被大军重重围困。
城外的马车里,智伯志得意满,对韩康子、魏桓子说道:“今天我才发现,水可以让人亡国。”
此言一出,犹如一声惊雷。
魏桓子悄悄用胳膊肘碰了一下韩康子,会意的韩康子也用脚轻轻碰了下他,刹那间的眼神交会,意味着他们都觉察到了智伯话中隐隐透出的杀意。
的确,汾河水可以灌魏都安邑,绛河水可以灌韩都平阳,晋阳的今天或许就是安邑、平阳的明天。
思之,令人不寒而栗。
起初,晋国朝政被智襄子、韩康子、赵简子、魏桓子四卿把持,其中尤以智襄子智伯为尊。智伯以其率军南征北战之功,凌驾于韩、赵、魏三家之上,三家也唯其马首是瞻。
可是,智伯虽一家独大,却仍不知足,进而向韩、赵、魏三家索要地盘。韩、魏两家迫于压力而屈服,唯独赵襄子拒绝了割地的要求。智伯立即联合韩、魏两家一道伐赵,联军将赵襄子所在的晋阳团团包围后,又掘水灌城。
很快,晋阳城就处于被完全淹没的临界点,城中人马相食,赵襄子命悬一线。
智伯的家臣提醒他要提防韩康子、魏桓子的反意,他不但没有上心,还将此事告诉了韩、魏两家。与此同时,赵襄子派家臣张孟谈潜出晋阳城,策反韩、魏两家一起对付智伯,两家害怕事情败露,陷入犹豫之中。但在张孟谈的劝说之下,韩、魏两家最终同意联手,并约好起事时间。
约定之夜,赵襄子派人刺杀了守堤士兵,掘水反灌智伯军。智伯万万没想到,这么快自己也尝到了水的威力,军中大乱,韩、赵、魏三家联手反戈一击,重创智伯军。
结局是,智伯身死族灭,韩、赵、魏三家分晋。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将智伯的失败归于才胜德,然而“德”所指代的范围似乎过于宏大,用现代的标准来看,智伯应该败在不够低调,藏得不够深。
因为,强者恒强的关键在于强大和低调并重。
强大和低调并重,属于一种积极的心理建设,来源于潜意识中持盈保泰、居安思危的心态。越是强大的人,越要对外界展示低调谦和的形象。这样做除了能迷惑潜在的对手,更重要的是能避免对自身实力、外在形势、对手心理的误判。智伯错就错在过于迷信自身实力,沉迷于以力服人,忽略了弱者对强者天生具有的防范心理,从而在战略扩张上操之过急,树敌过多,战略图谋暴露过早,最后自然落得兵败身亡的结局。相反,如果他正确评估自身实力,一面展现海纳百川、以德服人的姿态,一面采取分化瓦解之法,即使需要的时间久一点,最终也能平稳实现自己的目标。
现实中往往存在一强多弱的局面,且看韩、赵、魏三家是如何应对的。
首先,有人会认为韩、魏两家应该独善其身,保持中立,而非助纣为虐。这种想法既幼稚,也缺乏可操作性。现实中,面对一强多弱的局面,保持中立不但不可取,甚至十分有害。因为,中立的一方,不仅会成为胜利者下一个对付的目标,而且会被失败者所敌视,最终的结果必然是两边不讨好。
其次,有人赞成与强者结盟的策略,这种搭顺风车的观点很有市场。其实,除非万不得已,都不要与比自己更强的一方结盟,攻击第三方。因为,胜利的结果是强者更强,而你将被其完全支配。韩、魏两家对这一点都有清醒的认识,与智伯联手对付赵襄子,只不过是迫不得已之下的无奈选择,因此这三家结盟的基础是十分可疑和不牢靠的。而与赵襄子之间,他们只是需要一个沟通渠道来建立战略互信,赵襄子派来的说客及时解决了这个问题,三家的战略互信一旦建立,看似强大的智伯便立即陷入危险的境地。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因应形势的发展变化,灵活调整策略,谋定而后动,关键时刻顺势而为,果断all in,一击制敌。韩、魏两家决定倒戈以后,先前的犹豫不决烟消云散,不再动摇反复,坚定地联手赵襄子,给与强者智伯致命一击。
微信公众号:游心黑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