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公司安排了每个部门要写一篇《梁家河》的心得体会,没有其他同事响应要自愿写,所以我就把这任务担了起来。
今天很认真的看了全书,令我感动,感叹。我看到的不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光环,而是看到了一个16岁少年在人生最重要的7年中是如何克服重重压力,如何将自己融入周围的一切,如何在实践中奋力成长,最终又如何抓住机缘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的故事。
大人物必有其特别之处,而且往往很早就体现出了不平凡。
习近平说“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
(2)
初历人生坎坷,坦然面对现实。
1969年1月,不到16岁的习近平就作为北京知青上山下乡来到了梁家河。一开始是很不适应的,和周围的环境有着很强的距离感,这种距离感和不适应在一开始就使他与周围的老百姓变得很不相容,而他父亲的背景情况更是强化了当地乡亲对他的不接受。
对一个16岁的少年而言,这在身体和精神上都承受的巨大的压力。中途当了一会逃兵,回京探亲,结果被当做“倒流”人口抓了起来,被关了四五个月。这一次的经历之后,他反思了这一切的,必须要回到群众中去,建立明确的团结观。
这应该是他重大的思想转变,人生由被动选择,变为主动选择。“像变了一个人,习近平努力弥合着北京娃和村里娃的差异,而这意味着一种脱胎换骨的转变。”
当我由因为要养家糊口,不得不去工作,转变为工作不仅带来收入,更是带来自身的成长,创造着自身价值的时候。周遭一切似乎没有太大变化,但于我而言,工作已经有了不一样的意义。思想的转变是一切行动的开始。
(3)
坦然拥抱最真实的一切,而后改变之,实践之,同时,成长了自己。
在梁家河的7年,经历了太多的故事。他干活从不“撒奸儿”(延川方言,本意为耍奸儿),实实在在的干活做事,这是赢得周围乡亲们尊重的重要方面;修身,时时刻刻不忘看书,在那个最艰难的环境下,他阅读了大量名著书籍,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为了一本书可以跑30里路去借;他用他的知识,和周围的人广泛充分的交流,获得大家的认可和赞同。他带领大家打地坝,拓宽粮食种植地,他创新在当地建起了陕西第一个沼气池,他在梁家河先后办起了打铁的铁业社、代销店、缝纫社、磨坊、菜园,还将工分变成了“虚拟货币”,每一项举措都是围绕着切实改变人民生活实践去做的,在那样的环境下,每一样都有着巨大的难度,但他都能去做并且做成,这是信念的力量,更有乡亲们对他力量的加持吧。
因为家庭的原因,习近平在申请入团时写到了第八份,在申请入党时写到了第十份。这是令人钦佩的韧性,认定了正确的事情,笃信,并且坚持做下去。
生命在于体验,只有实实在在的去做成一件事,又做成一件事,我们才能收获生命的不断成长。生命的意义在于主动选择,而生命中唯一值得用一辈子去追求的,唯有成长,路径只有持续学习、勇于践行。
(4)
实在践行,你所成就的一切,最终都汇成离开那一刻民众的热泪,那是认可,更是人民对你的爱。
学习能让视野更加开阔,同时,也能拥有更多的可能性。“1973年,习近平试图叩开返程的大门,他希望上大学读书深造,毕竟读书是他最大的愿望”,当时录取的方式是考试加推荐,因为他是“黑帮分子”,最终在1975年,才被清华大学录取了。
1975年10月7日,是习近平离开梁家河的日子,他早晨推开门走出窑洞时,道路旁站满了人--大人、孩子、老人,全村人都来了,大家手里拿着红枣、小米,默默地站着。他的眼睛一下子流了出来,这是他第一次当众流泪。在他看来,梁家河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因此他说:“脚踏在大地上,置身于人民群众中,会使人感到非常踏实,很有力量。”在他看来,梁家河是一所学校,他在这里收获很多,他说:“最大的收获有两点:一是让我懂得了什么叫实际,什么叫实事求是,什么叫群众......二是培养了我的自信心。”
这一段让我看了极为感动。7年的岁月,他为这个地方做的每一件事,除了成长了自己,培养了自信心,更是给梁家河的乡亲们带来了巨大的改变,这份改变,乡亲们给了他最好的回馈,融在离开那一刻的眼泪中,这是一种深深的认同。我想,这份认同,应该能够让人获得真正的幸福感吧,也许正因为此,他才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5)
《梁家河》,那意味着人生最重要的一段经历。希望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段自己的《梁家河》,那意味着逆境、选择、践行、责任、成长、幸福、爱,以成就一段圆满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