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律启蒙•下卷》一先(1)

作者: 无色生香 | 来源:发表于2021-04-18 06:55 被阅读0次
    • 晴对雨,地对天,天地对山川。
      山川对草木,赤壁对青田。

    • 郏鄏\color{red}{[jiá rǔ]}鼎,武城弦,木笔对苔钱。
      金城三月柳,玉井九秋莲。

    • 何处春朝风景好,
      谁家秋夜月华圆。

    • 珠缀花梢,千点蔷薇香露;
      练横树杪\color{red}{[miǎo]},几丝杨柳残烟。


    青田:山名,在今浙江省青田县西北,林泉优美,道教称之为青田大鹤天,为三十六洞天之一。

    郏鄏\color{red}{[jiá rǔ]}:郏鄏,地名,即周朝的东都雒[luò]邑,在今河南洛阳一带。鼎,名词用作动词,定鼎,即建都的意思。

    武城弦:武城,地名,春秋时鲁国的一个城邑,故址在今山东费县西南。弦,弦乐器,代指音乐,此处用作动词,用音乐教化百姓。《论语•雍也/阳货》载,孔子的学生子游为武城宰,孔子到武城时,听到弦歌之声,孔子说这是杀鸡用牛刀,小题大做。子游解释说:我听您说过,君子学了道(此处指音乐)就仁爱,小人学了道就容易指挥。孔子认为子游说得对,就承认以前的话是开玩笑。

    木笔:又名辛夷,花名,属木本类观赏植物,开紫白色花,因花苞形状像毛笔笔尖而得名。

    苔钱:苔藓的别名,因其形状呈圆形像铜钱,故称苔钱。

    金城三月柳:金城,地名,故址在今甘肃皋兰县西北、黄河北岸。汉朝始设郡。《晋书·桓[huán]温传》:温自江陵北伐,行经金城 ,见少为琅邪时所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涕。后来,金城柳就成了世事兴废的代名词。
    宋李清照 《上韩公枢密胡尚书诗》:贤宁无 半千 ,运已遇阳九。勿勒燕然铭,勿种金城柳。岂无纯孝臣,识此霜露悲。

    玉井九秋莲:玉井,井的美称,“玉”有美好的意思。唐韩愈《古意》:太华峰头玉井莲,开花十丈藕如船。
    九秋:秋季共三个月九十天,故称九秋。

    :一种白色的熟绢,此处指白色的雾气。

    \color{red}{[miǎo]}:树梢。



    读了《三字经》《千字文》《笠翁对韵》三本国学启蒙读物,感觉《三字经》说教太多,《千字文》受“一千个不同的字”的限制,浅白顺达差强人意,还是《笠翁对韵》好,不但自带美感还真正寓教于乐,是我这个不小的朋友的最爱。

    与《笠翁对韵》类似的还有一本《声律启蒙》,是清朝康熙年间进士车万育所编。进士,那是通过县考、省考、国考层层选拔,是可以参加殿试冲状元的,无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

    可巧,《笠翁对韵》的作者李渔也是康熙年间人,只是他没有功名,是位民间戏剧家。

    一位居庙堂高高在上,一位处江湖深浸地气,同样编纂儿童启蒙读物,他们会有什么不一样呢?越想越期待了,我们赶紧来体察一番吧!

    对音韵平仄不甚了解,只知道读着悦耳顺畅,是遵循古人演练定的格式,这次也不妨跟着学习一下。

    相较于《笠翁对韵》每韵2-4段不等,《声律启蒙》每韵3段,每段平仄基本格式为:

    -平对仄,仄对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对仄仄,仄仄对平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对平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晕了……同以前一样。把这格式丢一边,先学啥是“平”啥是“仄”。一番查证,原来……还是蛮简单的嘛!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切韵》《广韵》等韵书,中古汉语按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归纳出平、上、去、入(不同于我们现代的汉语拼音四声)四种声调,二元化分类,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统称为仄声。

    现代普通话汉语拼音的四声“āáǎà”,我们小时候学习称第一声、第二声、第三声、第四声,其实它们有专业的称谓。第一声叫阴平或平调;第二声叫阳平或升调;第三声叫上声或上音;第四声叫去声或去音。这样一对照,我们普通话的一声、二声即为“平”,三声、四声即为“仄”。是不是很简单!(中古汉语中的“入”声,已并入其它声调。)

    我国幅员辽阔,多民族交融,方言无数,口音更是千差万别,平仄的判别并不是那么容易。想起黛玉教香菱学诗:

    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

    我们初学者切记切记,不要被音韵平仄这些东东缚住了。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1)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2)
    《声律启蒙•上卷》一东(3)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1)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2)
    《声律启蒙•上卷》二冬(3)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1)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2)
    《声律启蒙•上卷》三江(3)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1)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2)
    《声律启蒙•上卷》四支(3)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1)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2)
    《声律启蒙•上卷》五微(3)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1)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2)
    《声律启蒙•上卷》六鱼(3)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1)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2)
    《声律启蒙•上卷》七虞(3)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1)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2)
    《声律启蒙•上卷》八齐(3)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1)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2)
    《声律启蒙•上卷》九佳(3)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1)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2)
    《声律启蒙•上卷》十灰(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一真(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二文(3)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1)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2)
    《声律启蒙•上卷》十三元(3)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1)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2)
    《声律启蒙•上卷》十四寒(3)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1)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2)
    《声律启蒙•上卷》十五删(3)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声律启蒙•下卷》一先(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sjml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