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特么到底是个理科生,做什么事都有个一二三四,写读后感也是这样,哈哈。
1.为什么读《人生海海》?
第一次听说这本书是在樊登读书会里,樊登采访了作者麦家。
麦家是我很喜欢的作者,他写的《解密》,《暗算》,《风声》我都看过,都是非常精彩的小说。
当时吸引我去看这本书的原因是人生海海这个词,麦家说这个词来源于福建,大致意思是人生像大海一样茫然,没有固定的去向,总会起起落落。
不免想到自己人生的跌宕起伏,于是想拿书来看看。
2.为什么写这本书的读后感?
首先说明并不是因为读这本书特别有感受,我觉得跟其他小说也差不多,只是偶尔在某音上看到某个时间管理大师,每个月能读20本书,还给每一本都写评论,还有多么多么成功。我也刚好这一两天读完《人生海海》,那就拿来写一下吧,说不定写多了也有收获。总比读完书直接丢一边,这辈子都不会翻开第二次要强。
3.读了之后有什么感受?
这本书我读起来有一种浓浓的乡土气息,作者麦家是浙江省富阳人,富阳距离我的家乡诸暨非常近,风土人情看来也非常相似。
书里用的很多词汇“溪坎”,“翘佬”,“吃烟”等等在普通话里是不存在的,我们方言里有,还有什么八仙桌,藤椅,家里房子有二楼,这都是我小时候住过的老房子的样子,所以读起书来不免有一种极强的代入感,仿佛想起了小时候躺在外公外婆床上听外公讲故事。
接下里说说两个主人公吧,一是上校,二是作者自己,这两个人的人生都可以称得上“人生海海”这个词了
小说构思巧妙,本书绝大部分讲的都是上校这个人,而他的故事都是借由别人的嘴里说的,老保长,爷爷,爸爸,还有林阿姨,从这几个人的角度把上校的形象刻画的入木三分。
按照我现在的价值观来看,上校是个妥妥的英雄,甚至可以说是没有污点的英雄,当过国民党,当过特务,救过共产党的领导,还参加过抗美援朝,这样的人本应该受到英雄的待遇。唯一的缺陷是当特务的时候被日本人在身上刺了字,而这几个字也成了他人生跌宕的原因,让人唏嘘不已。
再说说本文的主人公,作者以第一人称写的小说,在主人公的少年时代,也颇有少年的好奇,趴在草垛里,躲在楼顶上,听着英雄的故事。
上校出事后,父亲为了他的安全把他送出国,其实是偷渡,一路艰难险阻,在国外几次处于丧命的边缘,终于荣归故里。归国的过程也是写进了我的心里。
首先是90年代回国,作者写故乡已经不是熟悉的故乡了,鹅卵石路都被浇成了水泥路,溪坎的周围全是污染,溪坎都是臭的,这些跟我的印象一模一样,我小时候90年代之前,大人是会带着小孩去村口的池塘,小溪里游泳,洗澡的,水非常干净,到后来我跟随父母去了上海,每次回家,看到池塘和小溪都是很脏的,据说刚开始还不是很脏的时候还有人去游泳的,但是每次游完回家身上都很痒,就再没人去了。
其次是2014年回乡,看到水泥路又变成了鹅卵石,工厂也都关掉了,小溪也清澈了。这也符合我的印象,只是感觉都要晚几年,现在回乡,处处写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家家都有两层的楼房,住着舒服,看着舒坦,只是村里年轻人越来越少了,都跑到大城市谋生去了。
要说最深的感受,就是作者写出来的家乡的变化,是我深深感受到的。
4.写本文的目的是啥?
目的就是为自己将来写文章打个底,练练手。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做,将来写写文章也许是条出路。高中班主任跟我妈妈说过,这孩子文科好,本科先读工科,将来研究生的时候转文科,一定很好。
其实我写作文一直是个渣渣,100分就拿60分那种,现在想想就是那种毫无特点的三段式,谁都写得出来的东西。老师居然说我文科好,我居然也信,到了接近40岁也信,可想一个老师对人的影响。不过努力总是没有错的吧。
第二个目的就是写读后感来强迫自己读书,不然刷某音比读书舒服多了,但是只有输入没有输出的生活是极致无趣的,还是要有自己的思想。另外,写读后感也能让我读书读得更细致一些,总要为自己写的东西负责吧。
5.你预计目的能否达成?
写文章会成为出路这个目标估计达不成,我也没那本事。
但是因此多读书可能会成,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