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学了很久,虽然已经逐步脱离了哑巴英语的范式,但离游刃有余的听说读写还是有那么一段距离。
我也尝试着报了长期的英文课,也参与了一些沉浸式的交流体验,同时也不忘发音、阅读打卡,但就好像叶公好龙般地,在遇到真实的情境我还是不免发怵,似乎那么多年英语都白学了。
思绪飘飞到若干年以前,彼时还在读大学。
一个周末,和一个挺外向的中学同学一起去考高级口译,他信心满满,而我却有点忐忑。
后来出成绩了,果不其然,他顺利通过,而我却又一次折戟沉沙。
上班后,可能因为我英语笔试成绩好,老板不断地给我创造机会。偶尔几次,也能发挥很好,但也只限于英语演讲。若遇上一般闲聊或者商务谈判,我又一次露怯了。
30岁后,当我报读EF的长期课程后,我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外语学不好的症结所在。
不够外向,缺乏积累,近乡情怯,无法有效坚持长期的努力。
彼时的外教很nice,那段时间,我感觉有点打开了自己,积极参加课堂互动,在生活中也不自觉地使用英语,也尝试着用英语写作。
那段时间是我的高光时刻,而之后,英语又缓缓地回落到以前的常态。
最近我在想,学英语为了什么,以前的我可能曲解了其中的真意,所以始终没有很好的突破。
中学同学喜欢交朋友,人也开朗,学好英语能使他朋友遍天下,所以他怡然自得。
我不善交流,那英语之于我又意味着什么呢?我又怎么能提高英语呢?
忽然,两个英语短语闪入我的脑海,石破天惊。
Think outside the box and broaden our horizons.
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东方人不太一样,更注重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考,所以学会用英语思考,有助于锻炼自己的逻辑思维,同时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而随之带来的便是视野的拓宽。因为很多领域的一手资料大多源于西方,如果能精通英语,就能近距离地接触到知识的本源,规避那些个穿凿附会。
想到这,我有点释然了。
如果学习英语不仅仅为了交友,也可以成为提升自我认知的有效手段。
通过大量的英语阅读,在获取第一手资料的同时,也能扩大自己的词汇量。同时,利用输出倒逼输入的方式,加深对某一特定原理的理解。久而久之,一些谈资自然生成,一些输出就会有真知灼见,再进一步,也会有更多的机会和中外高手过招,进一步提升自己。
想到这,我又开始觉得英语学习之路充满着未知的乐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