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看《归途列车》是因为大二上修的通识课《乡村与现代》,是属于第十四部分“乡村与城市化”的课后阅读内容。
当时看的时候更多地是基于课程的视角,思考的更多是里面所反映的乡村与城市化的关系,反而对“春运”这个具有强烈中国印记的宏观象征有所疏忽。在《乡村与现代》课程的视角我思考的是父母与女儿之间所反映的对城市文化截然不同的态度。
父母把外出打工看做是一种“不得不”的行为,因为如果不外出打工,家里的地不多,而却要养活一家五口人,实在困难。他们对乡村的文化对乡村的土地有着天然的亲近,他们把城市当作一个工作场所,在里面“讨”生活,而乡村有家。所以他们把这体悟与经验转化为对儿女的期待,一遍遍告诉子女们“要好好读书”。里面所暗含的意味依旧是离开乡村,他们期望的转变是由“讨生活”成为自然而然的“生活”。
对于女儿来说城市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含义。和父辈不同,他们这一代在乡村长大的孩子已经通过电视接收了太多的城市文化,电视携带着天然的商品文化基因,里面所展示一切切都在刺激和布告她:什么田坎、农舍、牛栏、猪圈统统是粗陋的、落后的、必定要被现代世界淘汰的东西!只有城市:镇上、县里、省城、上海、美国那里才是现代的世界。这样文化包裹下的新一代农村居民逐渐变得看不起乡土,看不起劳动,但他们又无所适从。片中的小琴不认可父母的那套言辞,对自己的未来也没有明确的规划,只是不愿再驻留在乡村,只想出去打工,坚定地认为去大城市里闯荡才能实现她的梦想。
我以这部片为基准,以乡村与现代的角度往前望我会觉得乡村似乎真的在一点点走向消亡。因为“现代化”“城市化”作为一种不可逆的主流文化,所有人都在其包围和熏染之下,而居于乡村的农民除了向城里人的生活看齐,似乎不再有别的选择,和许多城里人相比,他们反而更轻贱自己的生活,但土地上的人民不在亲近土地不在眷恋土地,那“乡村”怎么留住?
周二上课时纪录片创作的老师提出“什么是纪录片?”的问题时,我想起的是片中矛盾爆发的时刻,父亲上前给了女儿一巴掌,女儿与父亲争吵扭打,又突然停住对着“摄影机”质问:你们不是要拍真实吗?这就是真实!
当她说出这句话,我反而觉得一切都不是真实的,会不禁思考在这场矛盾爆发之前这个家庭相处的种种会不会因为有机子在拍摄,所以总有许多欲言又止,总有许多情绪克制。在摄影机面前真的能保持真实吗?
再者,也是因为摄影机的存在,对这个家庭又造成了怎么样的影响呢?那些没说出的话,那些克制住的情绪还有更多镜头内外的种种是不是也因为镜头的存在发生了变化,这一切都是现实发生的,没有刻意的编排只是一种情境下的真实选择?
纪录片创作像是行为艺术,纪录之外更多的是不可察也不可查的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