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489210/68cbab67fdd45f9c.jpg)
“少了你的怀抱当暖炉,我还不习惯,E给你照片看不到,我北半球的孤单”
我爱这歌,真好听,充满青春回忆,青春总为事物添上迷幻的色彩,陶醉呀。咦,可, 不对呀,现在的孤单,跟以前不同了,根本是跟着互联网科技,到处E啊跑啊飞啊了。
孤单全球化!为毛?
有时还真挺讨厌手机的。你曾不曾在家裡刷屏时,猛然地抬头一看,惊觉家中每个人都在低头滑手机。一股惨白3C冷光照在脸上,一闪一闪的。
这景象总让我心头一揪。
为什麽我们明明是待在一个空间,我却觉得好孤单,一种空虚感。人是渴望互动的动物,但手机却浅移默化改变了我们。
你曾不曾在会议上或小组讨论时,低头不停刷手机,抬头时只为听自己感兴趣的。
你曾不曾在朋友圈裡製造一种自己活得很快乐、满足、充实的假象。
你曾不曾在本该与人交谈、交心、交朋友的社交场合上,不愿面对人群,之后的动作是找手机。
你曾不曾要传个微信讯息,一而再,再而三地不停修改编辑即将传出去的文字。
你曾不曾孤单时,就开始转向手机中,马上传讯给身边好友说声嗨之类的话。
你曾吗?
也许,我们得了一种名为手机併发躲猫猫孤单症候群的病。
而且病入膏肓,症状如下:
1、躲在手机背后,逃避某些情绪或事物,造成自我反省能力低落。
2、运用手机订製编辑自己的生活,希望一切都在完美的轨道上,但其实什麽完美,什麽轨道,都是假的,填补空虚罢了。
3、聚会场合不与人交谈,开启手机防护网,遮蔽所有对谈,因为如果没有这防护网,你压根不知道要跟对方说些什麽,你害怕被觉得无趣,互动什麽的,想话题什麽的,太累人了,还是玩躲猫猫,躲在手机后面自在。
4、传讯时,深思熟虑对方看到讯息时会怎麽想,会不会不喜欢你了,会不会太粗鲁,因此你刻意编辑、修改、删除传出的文字,表现出自己想要的形象,但却少了对谈的即时与真实。
5、可爱地认为连线(connection)就是交谈(conversation),只要连线就能认识真正的对方。
6、孤单时,就习惯性拿出手机上上网,密密人,沉溺于讯息带来彷彿抽空后的对谈,去填满你心中满满的空虚。
请注意,以上倘若,
符合一条,轻型孤单患者;
符合两条,中轻型孤单患者;
符合三条,中度孤单患者;
符合四条,中上孤单患者;
符合五条,重度孤单患者。
蛤,你问我治疗方法?
我不是医生,只是个爱观察又好奇的写作新手,没法说个准。但曾生活在没手机年代的我,倒可给个建议,不为过。
现在请放下手机,抬头看看四周,你的朋友是不是在旁边?还是你的家人在旁边吗?又或者是一个陌生人?請你出个声,说句话,看見对方抬头,給一个眼神的交流,微笑,之后继续说话,去感受人与人之间有血有肉的美好互动。
跟孤单说再见,不是E给对方照片,不是从口袋掏出手机疯狂密人刷屏。
跟孤单说再见,也许简单,一句话,一个对眼,一个表情,互动了,就温暖了。
ps.我听的版本是某位有才网友将梁静茹版本与林依晨版本合而为一的,哇哇哇!太好听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