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要从一个最小的内核开始,通过一个个知识的积累、一次次思考的叠加,一段段实践的提炼,催生一系列自我内生的微小变化,才有可能触发自我认知的质变。”
![](https://img.haomeiwen.com/i14795783/d915fa4d53710b2b.png)
01
—
最近,有人向我反馈,说我好像变得“圆滑”了许多。
这是怎么回事呢?
就是我懂得“说话留有余地“了。
比如,以前我会跟别人说:“这肯定不行”,但现在我会说:“给我一点时间,我好好考虑一下”;
又比如,以前我会讲:“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现在我会说:“我的观点是这样的 ...,或许你可以参考一下”;
还比如,以前我总是拒绝别人:“真的没法合作了”,但现在我会说:“你这方面有优势,我们争取下次能合作”。
其实我的这些表达方式的改变,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思考与实践,我才逐渐认知到:在相互沟通时,用相对得体的语言和态度,对方才会感受到我的慎重和尊重。
02
—
最近,人事部门给我出具了一份评估报告,大致的意思是我作为一个管理者,好像变得有责任、有担当多了。
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就是我以前管理团队时,极度依赖行政上赋予的权力,对于难以协调的问题,总想着通过下达命令去解决。
但这种简单粗暴的方法往往会引起下属的反感,甚至严重影响了整个团队的积极性。
但现在我做出了”改变“,遇到问题我首先想到的是先从自己身上去找解决办法,而不是简单地把问题推给别人。
我要成为一个好的管理者,就绝不能当一个“甩手掌柜”,而是要做一个不折不扣的行动示范者:在深刻理解人性的基础上,做到以身作则,身体力行,率先垂范。
其实我这些心态的改变,也不是突然就发生的,而是通过不断地学习、思考与实践,我才逐渐地认知到:所谓的管理就是先要管好自己,做好示范,树立良好的榜样,然后才能带动别人一起干好。
03
—
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到知道自己不知道,这是成长路上的一种规律。
既然是规律,那急也急不得,快也快不成。
刚踏入社会,自己的知识和经验一定有限,眼界和行为也受到局限。
但只要不惧竞争,不断鞭策自己,去经历必须让自己经历的东西,加上时间的沉淀,必然会褪去青涩,收获成果。
这让我想起了学开车的一个经历:
我刚学会开车,新手上路,难免心情紧张。
一路上,哪怕开个三四十码,还是感觉很快,心里更是默念着各种交通规则,生怕哪里会出问题。
后车嫌我开得慢,用喇叭催我,我心里就开始慌张;遇上某些很不好走的小路,恨不得要把整个身体都趴到方向盘上,会车时,身体更是紧张到发抖...
但当我开了N年车后,我成了一个老司机,再也不会紧张,对路况的敏感度、对车子性能的熟知度、对交通规则的理解,以及各种驾驶技巧等已经牢牢地内化进了我的脑子里,这有助于我在驾驶过程中自然地保持专注和安全行车。
同理,提升认知也是熟能生巧的过程,也得下”笨功夫“,而且刚开始时肯定成长很慢,甚至很久见不到效果。
因为,它要从一个最小的内核开始,通过一个个知识的积累、一次次思考的叠加,一段段实践的提炼,催生一系列自我内生的微小变化,才有可能触发自我认知的质变。
04
—
最后,总结一下:
提升自我认知,与“罗马并不是一天建成”的逻辑一样,并没有什么捷径,都是持续积累与慢慢迭代的结果。
而且,我的感悟是,认知的提升,并不是单纯的线性增长,而是在跨过了某个临界点之后,呈现指数级增长。
就像我上面提到那样,我的表达方式和工作心态的改变,就是在长时间不断地学习、思考与实践后,跨过了某个认知临界点,由量变引发了质变。
人生的一大悲剧是,明明知道这个道理,但就是坚持不下去!
在自己努力刚刚越过临界点时,就仅仅因为自己身心疲惫或者见识不够,而放弃了即将可以收获的丰硕果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