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古代文化
历史上大姓宗族是否比小姓家族成才率高呢?

历史上大姓宗族是否比小姓家族成才率高呢?

作者: 乡本 | 来源:发表于2017-02-28 20:45 被阅读0次

    中国拥有历史非常悠久的姓氏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中华文明也就五千年的历史,所以才有《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但你仔细观察,其实有几乎2000年的历史基本是神话,缺少文字记录和史书资料的。姓氏文化起源这么早,慢慢的就形成了宗族文化,宗族文化肯定对成才是会有影响的。很多人这时候就有疑问了,到底是大姓家族比如王姓,李姓,张姓,刘姓等大姓宗族的成才率高呢?还是一些小姓宗族的成才概率高呢?这里我们主要讨论概率,大姓人口基数非常庞大,如果单单是比名人数量,那肯定是大姓多,我们这里主要讨论成才的比例,大姓名人要对应其相应的人口基数。如果这篇文章是一篇理工科文章,那么只能去分汉朝,唐朝,宋朝,比如说刘姓,各个朝代调取数据,做出统计,划分一个标准,什么叫做成才,考取举人,做个什么官职,做出什么样的贡献才能算作一个名人,在除以当时刘姓人口的总数,小姓同样是应用这种方法。但显然这种方法并不可行,别说是古代,就算是明清,民国时期,这样的数据也是得不到的,那我们今天就只能凭一些直观判断,来比一比到底是大姓宗族成才比率高还是小姓成才比率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姓氏宗族产生的凝聚力上来分析,大姓宗族由于人口众多,比如说你姓李,我姓李,见面多数不会有太多的亲切感觉,绝对不会大声惊呼,“哇,你也姓李啊!”,而小姓在这方面就要团结很多,比如说你姓帅,我姓帅,见面肯定比姓李的人多一份亲切感觉。互相帮助的机会相对会大点。大姓还有一个问题,他们可能同姓不同郡望,像姓李的人,有陇西郡,赵郡,顿丘郡,中山郡,广汉郡,渤海郡、襄城郡、江夏郡、梓潼郡、范阳郡、南阳郡,总共十一个,还有堂号也不同,让他们天生就隔离感,其他张姓,王姓也差不多,同姓不同堂,而小姓在这方面又不同,就拿孔姓来说,孔姓还不算很小的姓,其基本来源于孔子后裔,绝大部分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迁移出来。亲切感,互助感觉就大大不相同。这是第一个比较,小姓在凝聚力上,团结性上稍微强于大姓。

    从人脉资源上来分析,这一点上小姓就吃亏了,刚刚说的大姓虽然有同姓不同房,窝里斗的现象,但小姓人脉资源少,古代社会是农业社会,很多同姓氏的人聚居在一起,他们可能在对内的时候存在窝里斗的现象,但对外他们基本上是团结的,这时候小姓的人就显得特别吃亏,特别是争夺一些农业资源上面,比如水,土地,宅基地方面,通通处于劣势,在通婚情况上,我虽然没有具体的做过调查,但我想小姓还是稍微会吃一点亏,因为农业社会的人同样需要来自女方家族力量的支持。这里举一个例子,武则天当皇帝的时候,反对的声音那么激烈,除了男权社会外,还有一个原因,武姓是小姓,支持她的人哪里有姓李的多,武则天牛,她一样完成了,不然怎么叫一代女皇。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宗族文化对子弟的影响来说,大姓的影响力会弱一点,大姓虽然也出很多名人,形成良好的宗族文化,但大姓人口多,出的纨绔子弟相对就会多很多,这些人无视宗族文化的教育,而小姓在这方面会占有一定的优势,比如《颜氏家训》,颜姓是小姓,良好的家训容易在小范围内更容易取得成功。不是是大姓的家训不好,但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家训在规范化,教育意义上相对差一点。网络上就有资料说,孔子的《庭训》,诸葛孔明的《诫子书》,欧阳修的《诲学说》,非常成功,对家族后代影响非常深远,这些成功的家训以小姓居多。

    战争年代,大姓得以遗传后代的概率相对于小姓要高一点,人口的遗传是以几何系数增长的,大姓在这方面占尽优势,比如诸葛姓,你看起来觉得它是一个常用姓氏,因为诸葛亮的影响力实在太大了。其实它是很小的姓,排名500多位,这里面其实有个原因,三国时期 ,诸葛亮家族几乎是三国时期最悲惨的一个家族,诸葛亮哥哥诸葛恪被被夷三族。诸葛瑾一系全遭覆灭。诸葛亮一系也只留下了诸葛京一根独苗。弟弟诸葛诞在司马懿夺得魏国政权后,害怕被诛杀,西元257年占据扬州反叛,城破被杀,被夷三族。诸葛诞一系也落得全部覆灭的结果。二千年前,如果这些人都能生7,8个小孩,一代代传宗接代下来,今天该有多少诸葛家族的人。但大姓相反在这方面受的影响就小很多,一个村100个姓陈的人,五个姓司马的人,刀枪不长眼睛的,它不会认识你是大姓的人还是小姓的人,所以生存下来的概率就大姓明显占据优势。这时候可能你觉得小编离题一万八千里,是考虑成才比率,不是比人数。其实不然,生存是第一位的,没有生存下来,谈何成才。

    钱文忠教授讲百家姓,图片来源于网络

    综上所述,大姓宗族和小姓宗族各有优劣,历史上固然大姓名人很多,但小姓名人也数不胜数,有一个数据,我没有考证,说的是100大姓名人率排行榜,钱姓第一,10大姓排名反而普通靠后。我想也有其一定合理性,“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每个名门望族很多时候都只存在于一段时期,但是,正如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所讲的一样,姓氏是一种文化,文化认同决定文化身份,我们应该知道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 大姓也好,小姓也罢,在这一点上是有着共同的诉求的。至于谁的成材率高,我想是一个历史谜团,我是万万不敢下定论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历史上大姓宗族是否比小姓家族成才率高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udf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