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触过不少各国的人,我们基本上都会按他们的国籍来区分,比如日本人、澳洲人、泰国人、韩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新西兰人、印度人…;也会按区域省市来分,比如广东人、广西人、四川人、湖北人,客家人、潮州人、福建人…。
我的认知里,若是欧美一带、白皮肤的西洋人,统称外国人。很单一的认知,很单纯的认知。
所以,当第一次被称呼为“外国人”的时候,不是滋味,也很无语,但渐渐下来,就习惯了。是无奈吗?也不是;是无视吗?也不是。
毕竟文化差异是存在的,毕竟外迁他乡是实在的。从祖父母、外祖父母时代;从二次世界大战时代,已经成了定局。沿岸一带弃乡逃离是当时捡命保命的出路。我这一代已是第三代的“外国人”,但是我那里不会管华人为外国人,充其量只会说是华侨,老家是中国哪里哪里,即便寻根意识不强。因为第三代的“外国人”的思想里、行为里都依然留着黄皮肤的血液,即便我们所见所闻有从“外国”来的东西,但我们不崇洋,至少这第三代的“外国人”是这样的。
奇妙的是,这“外国人”却也让同胞惊讶所保留下来的一些传统,记得第一次说起春节晚辈需要拿橘子向长辈拜年说吉利话时,见到的是一张张张开了的口和一双双瞪大了的眼。接着的交流里更是连连的惊讶、连连的狐疑,每每都几乎异口同声说“怎么可能你们是这样的?怎么你们是如此的节俭?怎么有些东西我们都感觉不切合时代不守了,你们却还在坚持?”当然,我们也同样的惊讶,惊讶的是在这美丽的祖国美的传统为何自己不守了呢?渊源听说久远,也不是太懂,从这里,又看出了我们是“外国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