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普上人还阳羡
【唐】皇甫曾
花宫难久别,道者忆千灯。
残雪入林路,暮山归寺僧。
日光依嫩草,泉响滴春冰。
何用求方便,看心是一乘。
皇甫曾,润州丹阳人,唐玄宗天宝十二年进士,工诗,出王维之门,与刘长卿、独孤及、皎然、陆羽等友善。
阳羡,就是今天的江苏宜兴。普上人要回阳羡山中的寺院去了,诗人作诗相送。小诗融叙事、写景、抒情、说理于一体,耐人寻味。
花宫,指佛寺。比如唐李颀 《宿莹公禅房闻梵》诗云:“花宫仙梵远微微,月隐高城鐘漏稀。”唐李白 《秋夜宿龙门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有句:“玉斗横网户,银河耿花宫。”
诗以揣摩普上人的心理开篇,佛门中人,出山门来,是谓弘法度人。但究竟难以远离寺院,不能忍受长一点的分离。因为普上人心心念念都在佛法修行上面,《妙法莲华经》说:“以一灯传诸灯,终至万灯皆明。”一番弘法后,上人还要回到寺院,精进佛法。
上人离开红尘,在暮色中,顺着残雪犹存的林中小路,向寺院归去。这是早春时节,山道上的残雪还没有化去,初生的春草已经不畏严寒,在夕阳的光晕里舒展身姿了。陪伴上人的,除了新萌的嫩草,还有打破春冰的山泉之声。
诗人是红尘中人,目送上人独自归去山中的身影,渐行渐远,自然免不掉生出依依不舍之情。
然而,与上人交往,在友情中诗人也会获得佛法的熏染。
即如眼前,上人的身影渐渐隐没在山林中。夕阳的辉光依着嫩草向前伸展,山泉滴答,春冰断续,自然按照自己的时序自然而然地存在着、变化着。这里面也蕴藏着佛法呢。
何必到处去寻找什么方便法门,要从眼前景悟到本心,悟到自性,这就是一乘法啊。《妙法莲华经》说:“十方国土中,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
看心是一乘,领悟到这点,诗人也是有上根的人。普上人这一趟出寺、回寺,诗人在佛法上更有进益了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