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两年了,这两年中,我从一个新媒体小编,变成了小编+文案+电商的混合体。最忙的时候,一个人干着三个人的活。随着任务的增多,如何合理有效地制定计划,充分利用上班时间完成工作,尽量不加班,成为我不断思索提高的方面。这篇文章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一些经验。
做计划只需一张纸、一支笔
现在GTD的产品很火,年度手账、计划月历、各种APP,作为一个文具控,我曾经也以“这些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规划生活”为借口买买买,现在我不会再为它们剁手了,因为三个字:不实用。
每个人每天的生活都不同,也许今天很忙,明天很闲。但是日程本的格子是固定的,这样就会导致有时候不够写,有时候占不满,实用性不高。其实做计划的本质就是给大脑腾出思考的空间,如果脑中罗列着最近的任务,它便没有了深入思考的能量,写在纸上减轻了大脑负担。所以做计划,只需要一张纸,一支笔就好了。比如我为自己制作了一张月计划表,打印出来,一个月一张,查阅方便、携带方便。一年12张纸,做年终总结时特别好用,一年来做过的所有工作都能直观地体现出来。
我想日程类产品热销的原因,是利用人们渴望变好的心理。将新年计划落实在纸上,会带来一种虚拟的成就感。一想到自己在这一年中会读200本书、坚持健身有了马甲线、熟练背诵新概念4、会做十个硬菜……脑海中幻想着朋友圈的点赞,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新年计划帮助我们提前体验到了实现这一切的快感。但是实践起来,同时坚持好几个新习惯实在太难了。在鲍迈斯特的《意志力》中,大量的试验表明,养成习惯最好的方法是一次培养一个新习惯,同时养成四五个习惯消耗了我们有限的意志力,只会导致半途而废。这份过载的新年计划,除了满足一时的快感,很快就变成了废纸。
别再迷信日程本。高效工作就从一张纸、一支笔开始。
一次只做一件事
作为一只新媒体汪,我的工作内容是做公号内容等,在做本职工作的同时,我还先后干过产品文案、电商运营、采购……在工作中我发现,这几个职位的工作都可以分为两部分:日常固定工作和临时工作。以新媒体运营为例。做公号内容,寻找适合的内容、作者,与调性相符的公号互推,这些几乎是每天都会重复的工作。临时工作则是各种投稿、其他公号小编的互推邀请、领导临时布置的任务等,即他人随时可以给我安插的工作内容。
当只做新媒体运营这一件事时,工作轻松,时间充裕,用不着“时间管理”。但是当同时负责好几方面的工作时,就变得手忙脚乱。因为每个方面都有日常固定工作和临时工作。在一开始,每当临时工作一出现,我就会立刻停下手头的事儿,快速处理临时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发现很多临时工作并不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可能还要和其他人对接,需要更多的流程。更重要的是,大部分临时工作都没有紧急到要马上解决。于是我改变了应对策略,出现临时工作时,我会迅速反馈对方:“收到”“明白”,然后将这个任务放进当天日程中,在这一天的日常固定工作结束后再处理它们。如果来不及,就在第二天上班时优先处理。事实证明,99%的临时工作都可以这样完成,这也印证了Jim Fay的名言“没有任何一件事情紧急到要马上解决”。
这个策略让我掌控了工作的主动权,而不是忙着应付一天到晚闪烁不停的新消息。我们都讨厌那种发了信息半天不回的人,对于发信息的人来说,对方不回复信息,自己就要分出精力一直关注着这件事。所以立即回复不光是一种尊重,也带给了对方方便,“我知道了”的潜台词是,你不用再惦记着它了。如果你现在很忙,无法立刻处理对方的工作,可以解释,我现在很忙,处理好了反馈你。这些举手之劳让对接更流畅。
绝不占用下班时间
要不要加班,大概就像豆腐脑咸甜大战一样说不清,幸运的是,我司没有加班文化,这也与我对加班的理解相契合。在我看来,上班全力做事,下班充分放松,劳逸结合,第二天才能精力充沛地投入战斗。工作时摸鱼,到点了加班,拉长战线,效率低下,整个人的精神状态也会变差。此外,在《哪有没时间这回事》中,作者提出了一个观点:我们会把工作任务自动填充满工作时间。比如一项任务你可以在20分钟之内完成,当工作时间为20分钟时,你可以高效地完成它。当工作时间为两个小时时,你也许在前面一个小时40分钟里都在拖延,直到最后20分钟才着手,这样就变成用两个小时才能完成它。
我们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放假前为整个假期做了详细的计划,到了假期结束时,我们连书都没拿出来。这也与假期时间的充裕带来了拖延有关。刚放假时,我们心里会觉得“时间还早呢,趁机彻底放松一下”,日复一日,假期快结束了才发现,制定的计划大部分都没做到,索性破罐子破摔,放飞自我。
所以,如果工作只有靠加班才能完成,那你就应该反思一下自己的执行力和计划力了。还有一种情况,下班之后,“临时工作”又来了,有时候也许只是三五分钟的小事,但我的做法是,无论事情多么容易完成,都向对方说明自己已经下班了,第二天再处理。这样做最重要的原因是提示对方自己的下班时间,方便下次在上班时间对接。
你可能会说,就一件小事,举手之劳,至于吗?这次也许是件小事,说不定下次就是一件难以处理的大事。在非工作时间继续对接,会强化对方在这个时间段联系你的几率。还是那句话,“没有任何一件事情紧急到要马上解决”,99%的时候,对方都会理解。
同时,在我与他人对接时,也十分注意在对方的工作时间内,“你到公司了吗?”“下班了吗?”避免在晚上打扰他人。私人生活是非常惬意和宝贵的,尊重和便利也是相互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