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津桥,是苏州的一个地名,也是一座桥。位于姑苏城阊门外,广济桥西,枫桥路东头与上塘街交界处。桥身不长,只是单孔的石拱桥,南北跨度也就十来米的样子。
这里的“上塘街”得名于连接阊门与寒山寺的古运河段上塘河,“枫桥路”则源自于上津桥西两公里处大名鼎鼎的“枫桥”,就是唐朝诗人张继吟作《枫桥夜泊》的地方。
诗中的寒山寺距上津桥只需步行半小时,近些的名胜还有桥北留园路上的留园、桥西五百米的西园寺等。
夕阳下的上津桥上津桥名字的由来,简而言之,“上”应是与下方的“下津桥”相对,“津”就是“渡口”的本义,意为上塘河上渡口之桥。
想来当年近傍有一个渡口,后来随着姑苏城的扩张而造桥以方便过往百姓,再之后不断发展这里又成了商埠。
上津桥东南的不远处就有一座“潮州会馆”的古建筑,为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所迁,今苏州市第五中学的位置,在水运发达的年代应是风光无比。
潮州会馆上津桥桥身西南侧的一块条石上刻有“丙寅年河道会重建”和“上津桥南北雨公埠”的字样,其中“北”字左右的两字只剩下外框,窃以为可能是“南”和“雨”字。
百科据此还推测时间应是清同治五年(1866),当时的河道管理办作过一次大的整修。
至于上津桥的具体建造年代,已无从考证,可能稍晚于下津桥建于明成化十八年(1482年)的历史。因为下津桥原名通津桥,下津桥之说当是建了上津桥之后的事。
无论何种说法,上津桥应建于明代无疑。其与下津桥,无论建筑风格、细微尺寸还是桥面装饰图案都如出一辙,当然也有可能是清代两桥重修时所为。但明末清初顾炎武也有诗文提及,曾被刻录在上津桥西南畔的一座石碑上。
桥身刻字石碑上刻“郝将军卖药处”,据说也是一处已有近400年历史的古迹,始建于清朝光绪三十年(1904年),为以组织兴建金鸡湖李公堤而闻名的时任吴县知事李超琼所立,碑亭则为1989年苏州市政府建造。
因原碑在文革中被市民当作洗衣石板,背后文字已磨灭不见。但幸有可考,全录如下:
郝将军,讳太极,云南晋宁州人。天启间,奢安之乱,守霑益有功。国变后,流寓吴中,以医隐于上津桥。顾亭林先生赠以诗曰:“曾提一旅制黔中,水蔺诸酋指顾空。入楚廉颇犹善饭,过秦扁鹊更能工。风高剑气蛉川外,水沸茶烟鹤涧东。桥畔相逢不相识,漫将方技试英雄。”苏州郡志皆不之载,世变方亟,异日恐遂无此人,碑以存之,聊志遗迹云尔。光绪三十年甲辰岁权吴县知事合江李超琼石髯谨识。
故明郝将军卖药处碑文大意,郝将军名太极,云南晋宁州(今昆明市晋宁县)人,明天启年间奢安之乱(1621-1623年)时守城立下战功。明朝灭亡后他流落苏州隐世,在上津桥一带为百姓诊病兼卖药为生,后来还与顾炎武有过邂逅。顾“于叙功疏识其姓名”,言及旧事,感而赠其《七律》。
2003年11月,苏州市在现市立医院(北区)对面石灰中弄的建筑工地上挖掘出一具石棺。附近路面上还曾发现过一块石碑,上书两行:“明遗臣郝将军太极之墓”,“中华民国十七年戊辰八月吉日”。这与这一带流传的郝将军卖药和将军墓的民间故事基本相符。
值得一说的是,国民党元老、朱德老师李根源先生,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隐居吴中,寻访吴地古迹时,曾悉知郝墓所在。所撰《吴郡西山访古记》述有此事,并完整载记了“明郝将军卖药处”碑文,后还将郝墓录入《吴县志》冢墓卷。民国墓碑应为其时所立,当是属实无疑。
桥上阿黄随着出行工具的多样和桥梁道路的拓展,上津桥已逐渐失去了它交通的功能,除了附近走路上学的学生和闲步的百姓行走其上,间或也有几个抄近路的推自行车而过,就只有金发游客和少年情侣偶尔到访。
前些年,桥畔还有一个摆摊的老奶奶,炸些年糕、火腿肠、里脊肉什么的,用料实在,价格诱人,那美味简直是小朋友放学路上的最爱了。但现在也只剩念想了,估计也已不在人世。
如今,脱下曾经的喧闹,上津桥只静默地佇立一方,远眺苏城繁华,近观水乡绿翠,任由草藤攀附,猫狗晒阳,装点些许生气。
过往的行人也大多忘记了它的历史,唯有像我这样的好事者从尘土里拔拉出它的过往,作游记之。
上津桥望上塘河兹上津桥,花岗垒基,青砖护栏,条石为阶。左右巧沟,雨水无积;下通运渠,舟舸不羁。
登桥望之,青砖白墙,黛瓦廊阁,水乡通衢。柳枫桂木,夹流倒影;船娘梢公,悠然知趣。
沧桑隙见,将军卖药,大儒济世,贞忠可叹。商贾云聚,北货南来;折柳摘桂,录尽百态。
夕阳晚照,陆离斑驳,草荆藤果,攀缀其上。童子黄狗,嬉逐颜笑;大同之世,余乐何安。
网友评论